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一、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方面为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所制约,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后的决定作用。因为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有多少人受教育,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做保证,只要产品丰富以后,从事教育工作和受教育的人才有可能增加。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这些构成教育发展的必要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人的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逐渐增多。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资金。教育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来源不可能是学校通过生产劳动自己创造的财富,而是来源于国家的投资。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力,如校舍、教室、实验室、操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运动器材等等。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正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便不断扩大。(二)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迟缓和水平的低下,劳动者一般不需要经过专门学校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学校不担负培养劳动者的认为,它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力的出现,社会的生产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的复杂劳动开始产生。生产劳动“已是人本身的体力所无法完成的了”,没有知识的劳动已成为“微不足道”的了,“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从这时起,社会生产力开始直接向学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这种要求,首先使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三)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哲学、政治、道德和宗教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所专的比例甚微。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18—19世纪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而且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这个时期也是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中世纪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只是为了培养具有“装饰性知识”的绅士的课程,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如生理学、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应该作为学校课程,应该建立实科中学。他的课程论在学校的课程中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学校课程开始了向科学化的转化(四)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已在世界各国发展成为庞大的教育系统组织,成为与大、中、小学教育并行的教育系统。而其人数之多,特点之五彩缤纷,远非旧教育的概念所能涵盖、所可匹敌。正规教育外延的扩大,为教育概念广开了生面。现在年逾古稀而仍孜孜不倦的攻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