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一、学习要点本章以神经系统基本构件及其功能为基础,系统阐述了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和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构件与功能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在结构上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功能。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依据突触结构特点,突触可分为电性突触、化学性突触和混合性突触3种,其中,混合性突触数量很少。突触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对于化学性突触,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和导致突触后膜电变化来实现的。兴奋性突触,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从而产生兴奋效应;抑制性突触,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从而产生抑制效应。由于突触存在,兴奋在中枢传布表现为6个特点:①单向传递;②中枢延搁;③总和现象;④兴奋节律改变;⑤后放作用;⑥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中枢抑制的机制比较复杂,发生的部位在突触后膜的为突触后抑制(如前述),发生部位在突触前膜的,即为突触前抑制。(二)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感觉的形成是通过3个相互联系的环42运动生理学题解节来实现的,即感受器接受刺激,并将刺激的能量转变成相应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对传入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形成感觉。1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组织内部,能够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感受器可分为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两大类。外感受器位于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中,它们分别感受光、声、化学以及温度和机械等外环境刺激,它们活动能引起主观上清晰的感觉。内感受器是指位于内脏、肌肉、关节和肌腱中的感受装置,它们接受内部环境变化刺激,常常不引起清晰的主观感觉,但对调节机体各种活动,实现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①感受器的适宜刺激;②换能作用;③编码作用;④适应现象。视觉是指通过视觉感受器(眼的视网膜)接受外界一定波长的光刺激,经换能、编码和视神经中枢整合后获得的主观感觉。眼具有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功能。眼的折光成像功能是由眼的折光系统来完成的,正常眼视远物时或视近物时,经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视轴会聚)都可以使物体的像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是实现眼感光换能功能的结构基础,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觉二元学说),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和暗光,视杆细胞和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组成了视网膜的视杆系统或晚光觉系统。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色光,视锥细胞和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组成了视网膜的视锥系统或昼光觉系统。视锥系统有3种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含有感受红、绿、蓝3种基本光刺激的感光色素,眼能分辨各种不同颜色都是由这3种感光色素以不比例分解的结果(三原色学说)。听觉是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共同完成的。耳的外耳、中耳和内耳迷路的耳蜗是听觉的感受器官。声波经由外耳和中耳构成的传音系统抵达耳蜗的卵圆窗,继而引起耳蜗的基底膜(柯蒂氏器)振动,基底膜上的听毛细胞受到刺激,经换能与编码作用产生发生器电位,声音的机械能转变成相应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由听神经和中枢听觉传导路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经整合后产生听觉。位觉是由内耳迷路的前庭器、前庭神经和位觉中枢共同完成的。前庭器包括椭圆囊、球囊和3个半规管,它们是位觉的感受器官。椭圆囊和球囊的壁上有囊斑(感受器),囊斑的适宜刺激是直线变速运动。半规管的壶腹壁上有壶腹嵴(感受器),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旋转变速运动。当人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或头与躯干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前庭器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其中的毛细胞兴奋,经换能与编码作用,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前庭神经和中枢听觉传导路传递到大脑的位觉中枢,一方面调节肌肉紧张,维持身体平衡,另一方面产生位置变化的感觉。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