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文摘脂肪萎缩性糖尿病脂肪萎缩性糖尿病是以全身性脂肪组织萎缩乃致消失而引起完全性脂肪营养不良并伴有显著的高脂血症,而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基础代谢升高,少有酮症倾向的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等为特征的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对其特异的病情、体脂肪量的调节、糖代谢与脂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胰岛素作用等有关的研究都引起极大的关注。一、临床表现与病理所见完全性脂肪营养不良的脂肪萎缩发病时间,如自出生时就存在脂肪萎缩称为先天型(Berardinelli-Sype综合征);如出生后一定时间才发生脂肪萎缩称为后天获得型(Lawrence综合征)两型。完全性脂肪营养不良最具特征的表现为全身性的脂肪组织消失。这里所指的脂肪组织并不仅限于皮下脂肪,腹腔内、腹膜后、心脏与肾脏周围,甚至骨髓内的脂肪也几乎完全消失。皮肤色素增强,多呈微黑色棘皮症。Garg用核磁共振(MRI)详细地检查脂肪分布发现,在某一特定的部位尚有脂肪残存。即在眼眶、手掌、足、头皮、会阴、关节周围(膝、髋、肩、肘、腕、踝等)的硬膜外间隙及脊柱椎间孔内尚存有脂肪。再有乳房、舌、颊部等亦残留少量脂肪。这些脂肪残存部位并不与褐色脂肪组织的存在部位相一致。有推测,根据本症脂肪组织特异的分布,有2种功能即脂肪组织可贮存能量和对各种激素反应,是有效代谢的脂肪组织,其代谢相对不活跃,而主要产生支持与保护的效果为力学脂肪组织。皮下组织在光镜与电镜下并未发现正常脂肪细胞。电镜下可见散在与幼稚的脂肪细胞相似的细胞,未能证实这种细胞与胎儿期脂肪细胞有不同的糖原,在肝脏脂肪组织萎缩或正相反呈显著的脂肪浸润,肝细胞中性脂肪含量增多,糖原含量也多,并有结缔组织浸润,呈脂肪性肝硬化的表现。电镜下可见,肝细胞与肌细胞中线粒体形态异常及过氧化物酶增加,但是这些所见并不具特异性,认为是与持续性的高脂血症有关的继发性改变。二、代谢异常代谢异常特点为,基础代谢亢进、高脂血症与糖耐量降低。基础代谢亢进程度不同病例亦各异,同一病例的基础代谢(BMR)在一天之内也有明显的差异。血清脂质中增加最多是中性脂肪,饮食的影响很明显。胆固醇与磷脂呈轻~中度增加。脂蛋白组分一般均以Ⅳ型增多。血中游离脂肪酸(FFA),甘油往往升高。作者观察的4例中3例后肝素脂酶(postheparinlipase)活性下降。空腹时血中存在的FFA来自于脂肪组织,而Se-nior报告患者四肢静脉血中的FFA比动脉血中高。这表示在末梢血中可以生成释放脂肪酸。Letarte将培养患者的皮下组织,可见被合成的中性脂肪在组织中存在的时间缩短。作者观察也有相同的结果。由上可见,本症在脂肪细胞内脂肪蓄积异常。呼吸商的研究表明,先天型、后天型在基础状态运动时糖是主要能量来源。本症酮症发生倾向少见为其特征,伴有重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的情况也极为少见。先天型患者多数在发病初期并无糖耐量低下,但可在婴儿期至青春前期发生糖尿病。后天型患者一般先出现脂肪萎缩,从脂肪萎缩发病至出现糖尿病可达1~15年之久。本症的糖尿病具有胰岛素抵抗性,有的患者1日胰岛素用量可超过3000单位。三、胰岛素抵抗性与内分泌的动态本症胰岛素抵抗性,与血糖降低作用的关系,空腹时血中胰岛素值升高,与此同时对各种刺激胰岛素分泌都呈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低血糖试验,或胰岛素钳夹试验都可证实。用标记葡萄糖灌注,或正常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钳夹法来研究葡萄糖流量可见,胰岛素可抑制肝脏的葡萄糖释放,同时表现出外源性胰岛素很难抑制胰岛素分泌。再者使用足够量的胰岛素也可使血中FFA、甘油与酮体浓度降低,高中性脂肪血症难以纠正。由此可见,本症的胰岛素抵抗性不仅在降低血糖作用方面,在肝脏释放血糖、脂质代谢的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调节等方面也有改变。本症多数患者反映胰岛素抵抗性表现为空腹时血中胰岛素值明显升高,对各种刺激时的胰岛素反应非常敏感。对胰岛素源性刺激在糖尿病尚未发病时反应性亢进就很显著,但在病情发展的同时逐渐降低,同时可见糖耐量的低下。血中胰高血糖素及精氨酸负荷试验时胰高血糖素反应正常,在发病初期对生长激素(GH)的观察,除2、3两例外,余均未见血中GH水平升高。根据作者的观察,GH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极不敏感。垂体-甲状腺轴、垂体-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