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289例临床观察及治疗策略廖承琳潘家华吕勇徐友和李晓红倪陈[摘要]目的探讨40L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从中获得4,JL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对策,为今后手足LJ病的及早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8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医治的289例手足n病患儿作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加以总结。结果经治病例中轻症271例,重症倾向15例,重症3例。对轻症病例行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对重症倾向病例在抗病毒、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降颅压、静脉滴注丙种免疫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重症病例置PICU在重症倾向病例治疗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痊愈268例,好转20例,死亡l例。结论4,JL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诊断治疗,注意筛查重症病人,及时采取对策。预后大多良好。[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治疗;/IOL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丁5岁以下4,JL,3岁以下婴儿发病率最高¨’2jj,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几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部分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16型(CoxA161)和肠道病毒7l(Enterovir—us'/1,EV71)最常见。。本文收集r2008年5月l订~6月3日在本院儿科就诊的289例患儿,就其I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对策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小儿手足口病289例均为本院收治病例,男199例,女90例,男女之比为2.2:1。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14岁,其中4个月到l岁的66例(22.83%),l岁到3岁140例(48.45%),3岁到6岁的60例(20.76%),大于6岁的23例(7.96%)。门诊183例,留观64例,住院42例,住院或留观病例中重症倾向15例,重症3例。经治病例中托幼儿童64例,占22.15%,散居儿童211例,占73.Ol%,学生14例,占4.84%。二、临床表现189例在就诊前1~2d有发热、咳嗽、哭闹、食欲不振、流涎流涕、头痛等前驱症状。发热242例(83.74%),其中低热(37.5—38℃)111(45.87%),中度热(38.1—39℃)102例(42.15%),高热(39.1—40℃)29例(11.98%),热程2—6d,发热第1至第3天逐渐出现皮疹,无发热病例47例(16.26%)。289例病例均f}{现皮疹,其特征为:①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丘疹、斑丘疹、疱疹,疱壁厚不易破裂,大小为2—5mm,周围绕以红晕,一般无疼痛和痒感,,②分布:手部274例,足部273例,臀部119例,下肢和膝部35例。手部皮疹多在手心、手指屈侧、前臂;足部皮疹多在足底、小腿伸侧;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尾部皮肤。所有病例分布均较局限。③皮疹l叶J齐及消退:均在2d内出齐,2—6d后消退,如为斑丘疹则在ff{疹第3天开始硬化后吸收消退,如为小水疱则在出疹第3—4天水疱十涸结痂作者单位:235000安徽省立医院儿科通信作者:潘家华后吸收消退,皮疹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疤痕。有口腔黏膜病变的120例,几乎与皮疹同时出现,或者在皮疹出现前24h内出现。表现为小水疱、溃疡、触之疼痛、张口困难、饮食受限,少数病例还伴有扁桃体I度到Ⅱ度肿大并伴有脓性分泌物。病变主要分布在齿龈、舌面、咽部、硬腭、颊黏膜,初起为小水疱,约为2~4mm大小,l一2d后破溃成溃疡,为数个或者t多个之多。三、辅助检查所有发热病例均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大部分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偏高,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其中自细胞总数大下17.5X109/1.的有10例,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大于60%有9例。住院病例42例均进行了血生化检查,所有受检病例碱性磷酸酶有不同程度升高,血糖升高的12例。对其中34例还进行了心肌酶谱检查,CK—MB增高的14例。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10例,通过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脑脊液有核细胞数,糖、蛋白质、氯化物均在正常范围。25例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特异性EV71核酸片段检查,其巾7例阳性,院内血清学检查28例,3例HSVl一IgM阳性,5例CMV—lg阳性,2例COX—IgG阳性。住院病例均进行了心电图、胸片检查,其中窦性心动过速的20例(3例哭闹),伴有sT段改变的I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