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2010,Vol.42,No.6,633−639ActaPsychologicaSinicaDOI:10.3724/SP.J.1041.2010.00633收稿日期:2009-09-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87078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06JZD0039)。通讯作者:郭秀艳,E-mail:xyguo@psy.ecnu.edu.cn633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朱磊1,2郭秀艳2杨治良2(1复旦大学心理系,上海200433)(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关键词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证人证词;学习次数分类号B8421引言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对自Ebbinghaus以来的记忆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不少研究者提出实验室中的记忆研究往往脱离现实生活,无法解决记忆中真正重要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70年代末,Johnson及其同事开创了一个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研究领域——记忆源检测(Johnson,Taylor,&Raye,1977)。记忆源检测(sourcemonitoring),也即来源记忆,指的是通过对记忆信息的评估和决策,来判断记忆、知识或信念来源的过程(Johnson,Hashtroudi,&Lindsay,1993;Mitchell&Johnson,2009),它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密切相关,源检测的失败往往被认为是错误观念形成、证人证词可靠性降低和创作过程中出现无意识抄袭的重要原因(Gilbert,Tafarodi,&Malone,1993;Landau,Thomas,Thelen,&Chang,2002;Thierry,Goh,Pipe,&Murray,2005;朱磊,郭秀艳,2007)。其中,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被认为与证人证词记忆易受误导有着密切的联系(朱磊,2009)。1.1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人类的记忆总是会受到原有的经验图式的影响。Bartlett(1932)早就指出人们对知觉对象的观念或图式会渗入人们对该对象的记忆。源检测,作为记忆现象的一种,也不例外。源检测的先验性指的是源检测易受到原有经验图式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Johnson,Raye,Foley,&Foley,1981;Johnson,1997)。人们拥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经验,例如:他们通常认为来自外部源的记忆应包含更多感知线索,而来自内部源的记忆应包含更多认知加工,这些经验指导并影响着他们的来源决策。当在源检测测验后,要求被试言语报告他们的归源依据时,被试时常报告他们是基于某些知觉特征而将项目归于外部来源,如“我记得他的嗓音,因此该词是他念的,而不是我”,而基于某些认知操纵特征将项目归于内部来源,如“我很确信是我念了这个词,因为我当时曾联想到其他内容”、“该词看似很熟悉,但是我不记得我对此做过什么,因此该词一定是他念的”(Johnsonetal.,1981;Hashtroudi,Johnson,&Chrosniak,1990;Johnson,Bush,&Mitchell,1998)。依据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判断来源,往往会使源检测带有一些偏向。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的图片偏向便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记忆可以区分为语言文字记忆和图像记忆,和语言文字记忆相比,图像记忆视觉信息更丰富,更形象化(Paivio,1975)。大多数人对于图像记忆的634心理学报42卷这种特性了如指掌,他们往往会将形象化的理念加载到源检测任务上,而使源检测倾向于符合这一原则。以往研究发现当分别以图片或词语的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并在随后的测验中要求他们判断来源,即项目的呈现方式时,被试表现出图片偏向,他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Foley,Durso,Wilder,&Friedman,1991;Riefer,Hu,&Batchelder,1994;Foley,1998)。这是因为,几乎所有被试都了解图像记忆形象化的特性,另一方面,文字信息容易引起被试的内部想象过程,即将文字转化为视觉图像的过程,当被试在测验中,再次遇到文字呈现项目时,往往会激活由想象过程导致的丰富视觉信息,而根据文字记忆不如图像记忆形象的经验,被试则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