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5.浮力(理化教研组:罗进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知道浮力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浮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浮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用具:教师:溢水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小圆筒、乒乓球、水槽、石块、易拉罐等。学生:溢水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小圆筒、可乐瓶底(包括货物石子)。教学方法:启发式、参与式、互动互助合作式。学法指导:课前:①出生活中物体在水中受浮力的现象;②用可乐瓶底部做船看在什么情况下船装的货物较多;③将易拉罐按入水中感受易拉罐在水中不同深度对手的力的大小;④用橡皮筋代替测力计先将一石块挂在其下然后将石块掉入水中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分析原因。课堂:积极展示课前自己的准备工作,努力与同学进行探讨、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课后:认真做好笔记,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收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良好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乐观地进入学习状态轮船、鸭子都能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游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水中上下游动,这是为什么呢?在水中不是漂浮而是下沉的物体例如铁块、铝块受到浮力吗?板书:[五、浮力]二.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得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了解浮力的产生教师:什么是浮力?学生思考并给出回答。(回答可以很多,不急于回答)演示实验1:教师: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会向上运动浮在水面上?教师:为什么?学生思考。教师:静止在水面的木块受力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受平衡力?教师:可是木块受到哪些力是平衡力呢?学生:受重力。(也有学生回答受浮力和重力的)。教师: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怎样?学生:竖直向下。教师:如果木块平衡,至少还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那么这个力的方向怎样?大小如何?学生: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坚直向上,大小等于重力。教师: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是水吧?教师:是的,木块受到重力和水对它的浮力这样一对平衡力而静止在水面上。演示实验2:教师:把木块放入水中会向上运动到水面上静在水面上,那么如果把一石块放入水中松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并观察,教师演示。教师:石块沉入了水底,是不是说石块不像木块那样不受水对它的浮力而只受重力的作用呢?教师引导学生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石块慢慢地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教师:弹簧测力的示数如何变化?学生:减小。教师把石块从水中提出来并且用手向上托石块,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当用手向上托石块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学生:减小。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这说明把石块浸在水中受到了一个和手对石块向上托的效果差不多的力。学生分析后,教师指出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这表明石块在水中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外,还受到水对它竖直向上的作用力——F浮。教师引导学生对石块进行受力分析。并根据受力分析可得出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和弹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F的合力与石块受到的得力平衡。所以G=F+F浮,从而得到F浮=G-F。板书:[1、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3、F浮=G-F]三.从学生的造船比赛开始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引导他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1.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师:我们通过刚才实验分析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用F浮=G-F可以求出浮力的大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浮力比较大,什么情况下浮力比较小?引导学生进行课本上的造船比赛,通过比赛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