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二创新性问题,[学生用书P102~P103])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高考的改革使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推出了一批新颖而又别致,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新题.高考创新性问题重点出在函数、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等方面,大多会结合合情推理知识点出探索型问题(特别是解答题),应加强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创新题型多出现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像概率、线性规划等)的数学问题,题目新颖,数学知识并不复杂,关注以下三种类型:新定义型新定义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创新型试题的一个热点,此类题目常常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途径,以“发现”为目的,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新定义、新运算、新性质,考查考生理解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能力.(1)(2014·高考广东卷)对任意复数ω1,ω2,定义ω1*ω2=ω1ω2,其中ω2是ω2的共轭复数,对任意复数z1,z2,z3有如下四个命题:①(z1+z2)*z3=(z1*z3)+(z2*z3);②z1*(z2+z3)=(z1*z2)+(z1*z3);③(z1*z2)*z3=z1*(z2*z3);④z1*z2=z2*z1.则真命题的个数是()A.1B.2C.3D.4(2)(2014·高考福建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P1(x1,y1),P2(x2,y2)间的“L距离”定义为||P1P2┃=|x1-x2|+|y1-y2|,则平面内与x轴上两个不同的定点F1,F2的“L距离”之和等于定值(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可以是()[解析](1)由题意得(z1+z2)*z3=(z1+z2)z3=z1z3+z2z3=z1*z3+z2*z3,故①正确;z1*(z2+z3)=z1(z2+z3)=z1z2+z1z3=(z1*z2)+(z1*z3),故②正确;(z1*z2)*z3=z1z2z3,而z1*(z2*z3)=z1,故③错误;z1*z2=z1z2,而z2*z1=z2z1,故④不正确.故选B.(2)设F1(-c,0),F2(c,0),P(x,y),则点P满足:||PF1┃+||PF2┃=2a(2a>||F1F2┃),代入坐标,得|x+c|+|x-c|+2|y|=2a.当y>0时,y=当y≤0时,y=所以图象应为A.[答案](1)B(2)A[规律方法]解决新定义问题分为三步:(1)对新定义进行信息提取,确定化归的方向;(2)对新定义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探求解决方法;(3)对定义中提出的知识进行转换,有效地输出.其中对定义信息的提取和转化与化归是解题的关键,也是解题的难点.类比归纳型类比归纳型创新题给出了一个数学情景或一个数学命题,要求用发散思维去联想、类比、推广、转化,找出类似的命题,或者根据一些特殊的数据、特殊的情况去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这是新课程较为重视的类比推理、归纳推理.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能力,从不变中找规律,从不变中找变化.(2014·高考北京卷)对于数对序列P:(a1,b1),(a2,b2),…,(an,bn),记T1(P)=a1+b1,Tk(P)=bk+max{Tk-1(P),a1+a2+…+ak}(2≤k≤n),其中max{Tk-1(P),a1+a2+…+ak}表示Tk-1(P)和a1+a2+…+ak两个数中最大的数.(1)对于数对序列P:(2,5),(4,1),求T1(P),T2(P)的值;(2)记m为a,b,c,d四个数中最小的数,对于由两个数对(a,b),(c,d)组成的数对序列P:(a,b),(c,d)和P′:(c,d),(a,b),试分别对m=a和m=d两种情况比较T2(P)和T2(P′)的大小;(3)在由五个数对(11,8),(5,2),(16,11),(11,11),(4,6)组成的所有数对序列中,写出一个数对序列P使T5(P)最小,并写出T5(P)的值.(只需写出结论)[解](1)T1(P)=2+5=7,T2(P)=1+max{T1(P),2+4}=1+max{7,6}=8.(2)T2(P)=max{a+b+d,a+c+d},T2(P′)=max{c+d+b,c+a+b}.当m=a时,T2(P′)=max{c+d+b,c+a+b}=c+d+b.因为a+b+d≤c+b+d,且a+c+d≤c+b+d,所以T2(P)≤T2(P′).当m=d时,T2(P′)=max{c+d+b,c+a+b}=c+a+b.因为a+b+d≤c+a+b,且a+c+d≤c+a+b,所以T2(P)≤T2(P′).所以无论m=a还是m=d,T2(P)≤T2(P′)都成立.(3)数对序列P:(4,6),(11,11),(16,11),(11,8),(5,2)的T5(P)值最小.T1(P)=10,T2(P)=26,T3(P)=42,T4(P)=50,T5(P)=52.[规律方法]解决创新性问题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