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学案2004—8—15高考考点: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重点难点:藩汉分治;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契丹、党项族的封建化进程比较知识结构:一、辽的建立和宋辽关系1、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A起源:B生活方式:(2)契丹建国:A时间:B建立者:C都城:D契丹改辽:问题1归纳耶律阿保机的活动。(3)政治制度:藩汉分治A原因:B内容:C特点:D影响:2、宋辽关系:(1)战争:宋太宗北伐A目的:B经过:C影响:(2)和议:澶渊之盟(1004年)A背景:B内容:C评价:积极——消极——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关系1、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A起源:B生活方式:(2)西夏建国:A时间:B建立者:C都城:(3)政治制度:A吸收汉制:B保留旧俗:2、宋夏关系:(1)战争:(2)和议:A内容:B评价:问题2如何正确认识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问题3归纳契丹与党项族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检测反馈一、选择题1、唐朝末年许多中原地区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A、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混乱B、契丹势力不断扩大C、契丹人希望学习汉族先进经验D、汉族人要帮助契丹人向封建制过渡2、“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里指的是哪一个与北宋并存政权的疆域A、辽B、西夏C、金D、大理3、夏宋关系叙述正确的是①夏宋之间曾经连年发生战争②宋对夏采用支付钱物的办法取得边境相对安定③在对夏战争中被打败,以议和的方式缓解矛盾④在宋夏边境设榷场互通贸易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②④4、下列有关辽朝中央南面官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蕃汉分治”原则而设置B、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C、统治汉人和渤海人D、权力与北面官平等5、耶律阿保机与元昊的共同之处有①建立政权②统一各部③采用汉制④创制文字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6、辽、宋、夏并立时期,契丹族发展的历史,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实际上是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内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7、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A、契丹内部阶级矛盾尖锐B、国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汉族与契丹官僚矛盾突出D、中原地区的制度更加先进8、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求和言的停战愿望B、北宋输送的岁币C、双方确立的政治关系D、和议产生的影响9北宋时的商人经常将南方的粮食、茶叶长途贩运到北方的辽和西夏,其积极影响是①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②缓和了宋辽、宋夏之间的矛盾③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④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⑤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⑤10、下列关于宋辽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缔结盟约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政治上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C、经济上宋辽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D、北宋以给辽“岁币”求得苟安,是丧权辱国的盟约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专职,管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落、属国之政;南北治汉人州县、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粕俱贱,科役不烦故也。-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请回答:(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三、问答题12、宋代学者朱熹说:“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凶邪,排摈忠直,躁迫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歼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徽宗年号之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