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仪与教化教学目的: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2、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创作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一、拍卖老师这里有件文物要拍卖,看(出示青铜器图片),有意想买的同学可准备好了。谁愿意先出价?他是——1、鼎,一件青铜器,可能是商代的(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我们常说“一言九鼎”就是这个鼎。2、有很多的花纹。看到它有什么感受?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3、好像是司母戊方鼎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师小结:这件东西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他是权利和礼仪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用。4、点评活动,提出问题青铜艺术形式风格变化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艺术的“礼仪”功能,社会的内在要求。5、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商代鬼神观念很浓厚,因此纹样都很狰狞,到了西周以后,随着理性思想的发展和统治阶级权利的分散变化,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也不再显得恐怖,转向华丽、繁琐,也更多地具有生活气息。(1)了解当时的社会从青铜器我们可以看到,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2(2)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学生思考并回答。(3)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开始引导:就好像我们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校纪校规,那么抽烟、打架随处可见,上课铃声响了也没人准时进教室……是不是乱成了一锅粥了?一个小小的学校没有秩序都会变成这样,更何况是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呢,没有秩序是肯定不行的。)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4)提出思考: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提问:要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呢?教师总结补充:刚刚同学们想了很多种方法,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