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氯气的性质1.(·台湾,62)下列三个反应式中的X与Y分别为两种金属元素的代号,但Cl为氯的元素符号。X+YCl2===XCl2+YCl2+2XCl2===2XCl3Y+2XCl3===YCl2+2XCl2已知三个反应均能向右进行,试依据以上三个反应式,推测下列物质中哪一个是最强的氧化剂()A.XCl3B.XCl2C.Cl2D.YE.YCl2解析: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方向为: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弱还原剂,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要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X+YCl2―→XCl2+Y氧化剂强弱:YCl2>XCl2,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Cl2+2XCl2―→2XCl3氧化剂强弱:Cl2>XCl3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Y+2XCl3―→YCl2+2XCl2氧化剂强弱:XCl3>YCl2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所以氧化性强弱顺序:Cl2>XCl3>YCl2>XCl2。答案:C2.氯气性质活泼,下列物质不能由氯气和单质直接化合得到的是()A.NaClB.FeCl2C.FeCl3D.CuCl2解析:氯气与变价金属单质直接化合时得高价氯化物。答案:B3.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A.Ca(ClO)2不稳定,易分解B.Ca(ClO)2易吸收水分而潮解C.Ca(ClO)2跟空气中的水和CO2反应D.Ca(ClO)2跟空气中的CO2反应解析:漂白粉在空气中放置易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碳酸可以与Ca(ClO)2反应生成HClO,次氯酸不稳定,在光的作用下易分解,使漂白粉失效。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答案:C4.下列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Cl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Cl2是电解质B.在高温条件下,C能置换出SiO2中的Si,说明C的氧化性强于SiC.向淀粉碘化钾的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D.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后,溶液退色,说明BaCl2溶液有酸性解析:电解质属于化合物,不是单质,A错;在高温条件下,C能置换出SiO2中的Si,说明在高温条件下C的还原性强于Si,B错;向淀粉碘化钾的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有碘生成,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C正确;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后,生成BaCO3沉淀,发生复分解反应,导致CO的水解向逆方向进行,所以溶液退色,BaCl2溶液呈中性,因果关系不对应,D错。答案:C5.某学生做如下实验:第一步,在淀粉KI溶液中,滴入少量NaClO溶液,并加入少量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第二步,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滴加足量的Na2SO3溶液,蓝色逐渐消失。下列叙述中该同学对实验原理的解释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A.氧化性:HClO>I2>SOB.蓝色消失的原因是Na2SO3溶液具有漂白性C.淀粉KI溶液变蓝是因为I-被HClO氧化为I2,I2遇淀粉变蓝D.若将Na2SO3溶液加入氯水中,氯水退色解析:SO具有强还原性,可被HClO和I2氧化。第二步溶液蓝色消失是SO还原I2的结果。答案:B6.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干燥氯气B.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外加保护膜的细铁棒做笔在滤纸上写字显红色字迹C.石油的分馏D.用水吸收氯化氢气体解析:用排水法收集Cl2,得不到干燥氯气,故A选项不正确;细铁棒接电源负极,作阴极产生H2,阴极附近OH-的浓度增大,遇酚酞变红色,故B选项正确;石油分馏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支管口附近,故C选项错误;HCl极易溶于水,用此装置会引起倒吸,不安全,故D选项错误。答案:B7.ClO2是一种广谱型的消毒剂,根据世界环保联盟的要求,ClO2将逐渐取代Cl2成为自来水的消毒剂。工业上ClO2常用NaClO3和Na2SO3溶液混合并加H2SO4酸化后反应制得,在以上反应中NaClO3和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B.2∶1C.1∶2D.2∶3解析:NaClO3和Na2SO3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要确定NaClO3和Na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只要将方程式配平即可。根据方程式:2NaClO3+Na2SO3+H2SO4===2ClO2↑+2Na2SO4+H2O知,n(NaClO3)∶n(Na2SO3)=2∶1。答案:B8.氯水是含多组分的混和物,其性质在不同的反应中有不同的体现,例如: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