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之长的“二重”境界一校之长的二重境界陈文辉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26600摘要校长境界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境界的高低。作为一校之长,应追求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和反身而诚的道德境界,做到好学习、善研究、敢创新,真诚待人、公正处事、以身示范、宽容善任,在躬身践履中促进修身养性,在德性纯化中提升管理水平。关键词校长境界管理道德校长是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群体中的首席,承担着领导、组织、管理、监督、评价、示范等多项职责,其管理水平不仅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校长境界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境界的高低。笔者认为,校长最重要的是追求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和反身而诚的道德境界。一、管理境界道家的无为而治道家认为,人道要学天道,天道自然,人道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说得很清楚,天道运行是自然而然,既然这样,人道就不能违背自然及其规律,所以要无为。事实上,这个无为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无所为,二是有所为。无所为,就是不去做违背规律的事情,不用过多人为的因素去超越自然,它是对校长管理境界的基本要求。作为学校的当家人,校长决不能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师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事,不做违背师生意志的事,不为了迎合检查或评比而搞形式主义。这些看似简单而基本的要求,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却经常难以得到保证。比如,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顾师生的身心健康,一味加班加量,有的甚至一天要上十三四节课,一个月只休息一天就这一天还要下发一两套试卷。校长,请记住无论教育教学还是管理工作,不该为的、不能为的,坚决不去为。有所为,就是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在认识并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同时努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它是对校长管理境界的另一种要求。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有思路才会有出路,有思想才会有方向。学校师资的发展、规划的制订、文化的建设,都以校长有明确的办学思路为基本前提。其次,必须深刻把握教育科学、学校管理科学理论,并结合本校和本身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有独到见解的办学思想,再以这种思想指导办学实践;不仅要遵循规律办教育,还要按照规律创新办学。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的创新,创新能力是校长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校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无为而治要求校长做到1好学习,教学论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勤学是一种不辍地获取知识、经验、能力等的优秀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体现校长学人、学者的风范。2善研究,锤炼良好的研究能力。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有学问和规律,校长要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而专家型校长的长人之处就在于敏于观察、习于探索、善于总结。3敢创新,培植良好的创新意识。教育工作是最富创造性的工作。教育要发展,就要改革,而改革就要创新,专家型校长要努力跻身于教育发展的前沿。二、道德境界儒家的反身而诚子思在《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讲,人道要向天道学习,反身而诚,乐莫大也。这里的诚,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人生境界,追求的是讲诚信,讲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言论与行动的统一,讲表里一致、天人合一,讲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奋斗,是把知识、智慧、信仰和美感集于一身的一种精神境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应是学生的模范和榜样,而校长更是教师的模范和榜样。校长的地位和权限,现实地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方向;而从道德境界而言,更重要的是校长的非权力因素——人格魅力对一所学校师生所产生的内在而持久的影响。校长的人格魅力是校长作风、品格、道德、能力的综合,是校长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的精神力量。由校长的精神境界所决定的校长的精神力量,具体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把学校的利益和师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具有宽广的胸怀、民主的精神和宽容的气度,乐于接纳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群众智慧,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和教学个性;具有崇高的精神形象,思想上先进、行动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