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击起千层浪──《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第2页一石击起千层浪──《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与案例设计的基本思路《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散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调描绘了紫藤萝的外形特征,并回忆起十年前的藤萝花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由此解开了缠绕心头的由于手足情、生死谜带来的忧虑与悲伤。因此,文章的内涵极为丰富。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语文教学过程经常成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使思维狭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又使课堂变得琐碎冗长。如果本堂课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蜒点水,浮于表面,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着的人生哲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采用设计“主问题”的形式,在全文中设置一个能一线串珠地贯起全文内容的值得学生深层探究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一问题的提出将会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我设计了本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语段改写成一段诗歌并朗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更加深层地领悟,最主要的第4页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傲然挺立于寒霜之中的蜡梅,有飘香于幽谷的君子兰,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而女作家宗璞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2、分析作者为什么喜欢紫藤萝?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旁若无人的朗读课文,教师巡回于课堂中,解决学生碰到的字词方面的拦路虎。3分钟后,朗读声消失,举手者寥寥无几,师启发学生可与同桌讨论一下,再给予学生3分钟。生⑴:作者之所以喜欢紫藤萝,是因为它的色彩太美了,你看书上P17第5行“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P16也有一句“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只是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这么美的色彩,作者怎么会不喜欢,连我也都喜欢这一片深深浅浅的紫色了。师:紫色是非常优雅的色彩,它使老师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还有同学要发言吗?生⑵:作者之所以喜爱藤萝花,是花开得很茂盛,你看“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第5页推着挤着”,开得这样茂盛,肯定是富有生机的,因此作者喜欢。正因为作者喜欢,她才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把花写得这么可爱。师:贾文昊同学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交代得很清楚,那你能把作者喜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吗?(其他学生发笑,生⑵摇头,师让他试一试,读一读)师:读得怎么样?哪位同学评价一下?生⑶:声音响亮,感情还不够投入。师:你能试一下吗?(众生笑)生⑶很投入地朗读,读完后全班同学鼓掌。师对生⑵:你能模仿他读一下吗?生⑵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这几句话,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3、改文成诗:生作惊讶之状,师以微笑作鼓励,第三小组同学完成朗读任务之后,全班同学拿起笔,准备改写。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为学生答疑、指点,8分钟后有几个学生举手。师(示意学生停止改写):因为时间关系,这一环节就作为同学的课后作业,请举手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生⒂:藤萝花开紫瀑布,赏花思花又忆花。芳香扑鼻精神爽,焦虑悲痛脑后抛。第6页生⒃:远看藤萝遍地紫,近看藤萝不见枝。香味四溢无穷尽,乐在其中不知疲。生⒄:十年后的今天,花还是开了,开得那么盛,宛如一条小船,扬着帆,在生命的长河中飘荡。生⒅:不由得,我停住了脚步。那藤萝,像一条瀑布。不见发端,不见终极。那紫,那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与阳光挑逗。散发着芬芳⋯⋯生读完之后,全班鼓掌。师:老师为我们班同学的智慧与创造力所折服。看来我们班真是诗人辈出啊。4、说说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