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七年级课题: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备课教师:王长菠日期:9.10一、【课标与教材】1、【解读课标】内容标准: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解读: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规模宏大、制作精美、种类丰富,反映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2、【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在于是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首先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自夏至西周重要的手工业——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其它手工业如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又在第二个子目中介绍了这一时期农业和畜牧业的繁荣情况;最后“奴隶的悲惨生活”这一子目是同学们明白了奴隶是该时期高度文明的创立者。3、【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难点:怎样理解青铜文明二、【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初一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再加上此课的年代比较久远,因此会给学生一种陌生感。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就变得非常重要。还可以举例说明文物的市场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知识与能力:了解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和特点,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夏商西周经济发展情况的提炼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四、【教学方法和媒体】对比讲解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单元河姆渡半坡的主要生活生产工具,及其材质。展示司母戊鼎,通过图片的对比,向学生提问:其材质有何不同?与河姆渡半坡的相比有什么样的好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导入,青铜器由于锋利、坚硬、不易损坏等特点,明显优于石器和骨器,逐渐成为奴隶社会中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学习新课】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大方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生1:(请学生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生2: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师:(出示幻灯片──四羊方尊)(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四羊方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