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1故乡的芦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3、主动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教学准备预习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追忆故乡的文章《故乡的芦苇》。(板书:故乡的芦苇)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用途很广。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乡的芦苇。二、初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一说课文内容。三、品读课文1、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2、你认为哪出景物最美?他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3、省略号表明什么?(表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4、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5、可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难忘的吗?他最爱的是什么?(芦苇)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你是怎样理解“魂牵梦绕”的?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7、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芦苇有哪些特点呢?结合相关语句谈谈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②谁愿意读一读再现这美景?③师生评价④指名读(2)师小结: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句抓住芦苇“绿、多、柔”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芦苇图。四、总结这如是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我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第二课时一、学习10—13自然段。(1)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思考: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2)小组合作学习。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生自由读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二、体味情感升华主题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交流、汇报。三、识字认识:苇、缤、蛛、曳、恬、哨、舵、锡、纺、裹。重点强调,缤是前鼻音,蛛、哨是翘舌音。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读准字音。2.交流识字方法。理解字义,组词、造句。3.分析字形。4.写好12个字。按先观察,重点示范,练习、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上下结构:若、芳、翼。左右结构:魂、拂、哨、帆、纯、纺、织、触半包围:逸重点指导“魂、拂、逸、翼”四、作业《资源评价》相关内容板书:11、故乡的芦苇难忘芦苇:绿美吹芦叶哨:甜蜜的回忆芦叶船:满载幻想芦苇丛:捉纺织娘设计理念:本课的设计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去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用语文,在用语文的同时拓展知识和能力的空间。教学目标:这篇文章突出了语言美和情感美。因此教学中要“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如诗如歌的语言,受到情感的陶冶,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2、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教学准备:图片、歌曲、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学流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听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谈到故乡。师:故乡是人们心中最亲切温馨的字眼,是无数游子魂牵梦萦之地。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樊发稼一起去他的故乡——上海崇明去看一看。(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谈。[设计意图:用歌曲导入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乡的情感,自然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二、美读悟情。1、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