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的规律》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初中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岩石、生物、陆地水、气候、土壤、地貌等内容。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学习他们呢所构成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就顺理成章了,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今后学习和分析喀斯特地貌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种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和“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说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功能。2.过程与方法:(1)紧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及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2)结合实例分析,由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单个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及发展变化的思想。(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逐渐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是教学重点,同时生物循环、光合作用的理解也是必要的。2.教学难点:由于该知识抽象、理论性强,“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平衡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二、学情分析由于本节课是新课,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整体性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信息的获取)、推理的环节(知识的调运),提练结论(语言表达)等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运用大量的景观图片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我们要具有探究习惯;训练和引导学生的正确的思维能力。并且,通过对前面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有所了解,教学过程一定愉悦。三、教法分析1.案例分析法:本节内容涉及面较广,需要综合考虑大气、水、生物等多种地理要素的功能与作用,因此,需要结合课本上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并通过一系列的设问,指导学生分析各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2.图表分析法:利用《生物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体会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3.问题探究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开始学习时会感觉枯燥,在本课设计时,引入典型案例,采用问题导引,步步深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四、学法指导根据“三段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展示地理信息图片,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分组交流、展示、质疑、对抗、评价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如下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小组讨论学习法、师生互动学习法。问题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非常优美的照片(富士雪山,沙漠景观图、城市景观图、人与自然和谐图)引入吸引学生对美丽的地方的向往,对图片反映的地理信息的探究。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的贴近生活的优美图片请问:图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追问: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怎样联系的?②.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有什么作用?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哪些新功能?•学生活动——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回答六个要素。•设计意图:运用贴近生活的图片,可以提升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关注;用图片和提问导入新课,能够吸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