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阅读教学浅探江津市白沙镇石坝街小学校钟鸿402289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杨再隋教授说过:“教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地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可见,教师要敢于放手,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并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多样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心理,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教学《顽皮的阳光》时,将课文以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阳光”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与阳光一同玩耍。在玩耍过程中,一起谈活动感受,一起互相倾听心声……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面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理。二、指导朗读,体验情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多种多样的途径,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朗读。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夏天的夜晚》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把美丽的星空“移到”黑板上,把蛐蛐、青蛙、萤火虫“请进”教室,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课堂上,当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星空下,聆听着美妙的叫声,这种需要顿时被强烈地激发出来,孩子们大胆地发现着,快乐地诵读着,自由地探索着,尽情地体验着……。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1讲、以读悟情的效果。同时,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朗读,读出各自独特的体验。摇头晃脑地读,行;眉飞色舞地读,好;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多彩的形式,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在自由诵读中飞扬。三、启发质疑,培养自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与疑问的关系所作的精辟论述。鼓励学生质疑,既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计划,使教学更灵活紧凑,以能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在教学《夏天的夜晚》中,教师力求从学生的主体出发,积极启发,热情鼓励:“你认为这段话该怎么读?试试看。”“面对这迷人的夜晚,你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想知道夏天的夜晚有哪些吗?”“你能用‘夏天的夜晚!’来发表自己的感慨吗?”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启发读懂了什么,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这样,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学,效果极其明显。四、提炼生活,丰富想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想像力的培养常常有赖于宽松愉悦的氛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能保持最活跃的状态。为此,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想、敢说,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