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一、政治(含军事、法律)1.历代选官制度:西周世卿世禄制度、战国军功爵制度(商鞅变法)、西汉任子制(西汉任用官僚子弟为官的一项制度。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即可任子弟一人为郎官)、赀选制(在朝廷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把钱或粮食捐献给朝廷,朝廷封以官职或者爵位。赀选制从先秦商鞅变法时就有了)、察举制(汉代察举制度从汉文帝下令举贤良方正开始,汉武帝时下令举孝廉,察举制度完备。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举荐的标准以德行、儒学为主)、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召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委以要职,称为“征君“;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汉时人也称为辟召、辟除。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曹操唯才是举令、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唐宋明清科举制等。2.历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历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制度):附:西周主要官职:设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或“师保”。与师保地位相当的是“太宰”,类似秦汉宰相。下设众多卿士,其中,“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是高级政务官。“太史”是宗教官,主管册命、祭祀、天文历法、图书典籍等。(1)秦汉三公九卿制:秦和汉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汉武帝:置“中朝”,由尚书、中书、侍中组成,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决策,成为中枢权力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沦为一般执行机构。东汉光武帝:为尚书置办事机构,设“尚书台”,下设六曹,加大尚书台权力,成为中枢机构,尚书令实为宰相,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三公九卿成为办事机构,三公和大将军只有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六曹职掌与九卿相重。(2)隋唐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六部制萌芽时期。曹魏时期魏文帝设中书监、令,掌机要,削弱尚书令权力;南朝时期尚书省沦为一般办事机构,中书、门下等省权力极重,提拔寒人任中书通事舍人,典掌机要。隋唐:三省六部制创立和演变时期。隋和唐初形成拟定诏书、审议、执行三权分立,以三省最高长官共为宰相,宰相办事机构称政事堂。自唐太宗开始,挑选官位低受信任的官员加上特定名号,如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入政事堂议政,为实际宰相;自高宗开始,削弱尚书省权力,尚书左右仆射不加此名号亦不再是宰相;唐后期,宪宗始,中枢权力渐移于翰林院学士与枢密院枢密使手中,有内相之称,三省宰相制度逐渐解体。(3)宋元宰相分权制:宋代实行分权制,在宰相之下设副宰相多人:参知政事分宰相政权,枢密使、三司使分宰相军权和财政权。宰相官署称政事堂,与枢密使官署枢密院合称“二府”(政府、枢府)。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权力机构,六部改属中书省,中书省下设行省。(4)明清废除宰相制度,分别以内阁、军机处为最高权力机构: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相权由皇帝收回独揽,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以官品较低的大学士参预机要,组成内阁,明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制度。英宗时,内阁掌票拟权,内阁票拟往往就代表了皇帝的朱批意见,内阁权力日重,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清代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先后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自雍正开始,军机处成为清朝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但是,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标志着清代专制皇权高度强化。3.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和行政机构的演变:(1)分封制:西周地方分封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开始出现县、郡一级地方官。(2)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州刺史制度:秦汉时期实行郡县两级制,郡守、县令是其最高长官。汉代在京师设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