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文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一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文观止》B.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文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方式与批评方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文学关联b.范畴批评气c.主观性强先秦文学批评1文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一体3.片断文,文学,泛指学术、文化。①自然之文,纹理→人文→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心的礼治、诗教观念。P13《季扎观乐》用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诗渐渐独立于乐之外,歌词本身具有独立的作用,而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子曰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言志—是比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最早见于《今文尚书-尧典》“诗言志,歌用言,声依永,律和声⋯⋯”P11一、关于志的内涵—1前人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人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②及=即情,情志一体,泛指人的情感。(郭绍虞)2.文字训诂志,怀抱之意。3.志的内涵随社会文化发展而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一体时代。志,群体,普遍观念。②礼乐制度确立后,“志”与政教、人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一己之穷通出处”二诗言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左传例子。硕人清人黄鸟2赋诗言志,断章取义P113.以诗观志P12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言志的意义1,。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用方面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手段,《诗大序》-赋比兴④从读者角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言之“志”,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3.从整个批评史的发展来说,诗言志构成了中国诗学的逻辑起点,后来的诗学观念大都是在“诗言志”的基础上和逻辑地展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笔记和书)二节。儒家道家的文学批评一兴观群怨P16兴例子绘事后素P152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孟子·离娄》)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兴联想观观风观志P121.季札观乐2.左传襄公子路公西华侍坐群孔安国怨陈风墓门辞达论内涵1文质彬彬2.足言足志P162.章学诚:文以气行亦以情止3.知人论世。以意逆志。P204.得意忘言P325.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P15汉代文学批评《乐记》1.成书年代武帝河间献王2.观念:乐原本于人心“乐者,德之华也”"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一两汉在文学观念上的新变化(见笔记)2汉代文学批评的特色—依经立论见笔记①对屈原的评价王逸《楚辞章句序》P55皇帝诏书,群臣奏议,莫不援引经义,以为据依,国有大疑则引春秋为断。汉独尊儒术同时又加强吸纳百家之言。诗大序原文《诗大序》为《诗经》之研究著作。《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