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老鸦沟滑坡稳定性分析王葵颖杨梅忠(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通过笔者对现场调查和收集已有资料,文章阐明陕西骊山老鸦沟滑坡群发育现状,研究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环境因素对灾害体的影响,根据《岩.-+-mS勘察规范》,运用稳定性计算公式综合分析了老鸦沟滑坡的稳定性。关键词:老鸦沟;滑坡群;稳定性;工况l引言陕西省临潼骊山、华清池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骊山上有老君殿、老母殿、烽火台、三元洞、兵谏亭等,山下有华清池楼台馆阁、温泉池塘等中外文明的景点,是著名的疗养胜地。近年来发现华清池以南、骊山北坡有滑坡迹象,为了避免对景区和游客安全造成威胁,经调查发现老鸦沟以东的骊山北坡分布有骊山老君殿北侧滑坡、三元洞滑坡,以西有老鸦沟滑坡。而老君殿北侧滑坡、三元洞滑坡均已经过工程治理,本文主要探讨老鸦沟滑坡的稳定问题。2滑坡现况经现场调查与勘察资料分析,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滑坡四个,四个滑坡叠置构成滑坡群。老鸦沟西坡滑坡平面分布在老鸦沟以西,南至老鸦沟脑,北到华清池芙蓉园、铁路职工疗养院围墙以南,西至铁路职工疗养院南侧的黄土冲沟。东西宽210m,南北长大于400m。滑坡受基底断裂构造及其下伏老第三系阶梯状展布形态的影响,老鸦沟西侧滑坡又可分成四个滑坡体,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和作用,由北向南依次编号为I、II、III、Ⅳ号。2.1I号滑坡I号滑坡位于老鸦沟西侧斜坡的最下部,由自下而上的第三级黄土陡坎构成后缘,外貌呈后缘近平直的圈椅状后壁,黄土陡坎高3~5m,东西两侧为老鸦沟和铁疗南侧黄土冲沟,滑坡体前缘在华清池芙蓉园以南被严重切削,前缘斜坡较陡,铁路职工疗养院南侧亦被切割成台阶状,但台阶多有石砌护坡,且后侧坡度较缓,外貌已不明显;勘察资料认为上部后缘滑面基本与F..断层面一致,中下部滑面为第四系与第三系的接触面,总体、上陡、下缓、埋深较大;从物探资料分析第四系与第三系的岩石接触面发现异常呈锯齿状,且具有反倾特征,说明该滑坡受断层控制的斜坡错落而致的明显特征。在芙蓉园南侧开挖的斜坡陡壁上,表层保留有被推压、扰动的黄土、古土壤以及被土体掩埋的炉灶等,扰动土周围为中更新世黄土,结构较完整;目前,滑坡前缘在横向上地形变化较大,斜坡前缘扰动土层为断层活动及斜坡局部滑塌的表现,滑坡为F正断层组控制的错断斜坡变形,在整体下错过程中局部产生小的滑塌,表现为黄土层的扰动变形。2.2Ⅱ号滑坡II号滑坡位于老鸦沟西侧斜坡的中部,滑坡体形态特征不甚清晰,由斜坡第五级近东西向黄土陡坎构成滑坡后缘,壁高3~5m,东西两侧仍以老鸦沟和铁疗后黄土冲沟后部为周界,滑坡体外貌由两级台阶组成,每级台阶7~10m宽,表面无拉裂等变形;据勘探资料,滑体的形态变化受下伏老第三系基岩面起伏影响,也受东西向断层构造的控制,滑体由更新世黄土和第三纪棕红色泥岩组成,推断滑面位于第三系上部与黄土接触面附近,表现特征为后面滑坡体前缘叠置于前一滑坡体的后缘,破坏了前面滑坡的后壁,如今使II号滑坡体的后壁表现不清;其成因与I号滑坡相同。2.3Ⅲ号滑坡III号滑坡位于老鸦沟西侧斜坡的中上部,II号滑坡的后方,滑坡后部呈缓坡状,滑体部分表现为森林公园的苗圃区,东侧老鸦沟冲沟底部有片麻岩出露;滑坡后缘整体呈半圆状,东侧老鸦沟已冲至上游,滑坡后壁仅在后侧及西侧呈陡坎状且人工改造明显,后壁斜坡及周围植被发育,据勘察和物探资料,滑坡后壁与东西向F。断层面重合;滑坡体宽50~60m,长约80余米,呈三级小的台坎,坡体上树木直径大于15cm,推断滑面亦位于第三系上部与黄土接触面附近,滑体由更新世黄土和第三纪棕红色泥岩组成;苗圃向下为石榴园和老鸦沟东侧坡体排水沟,成因与I、II号滑坡相同。2.4Ⅳ号滑坡Ⅳ号滑坡位于老鸦沟沟脑、III号滑坡的上部,长50m、宽65m,目前表现为后壁高8~15m,近于直立,圈椅状形态较清晰,与物探查明的走向近东西的F正断层一致,滑面推测在中更新世黄土与第三系泥岩接触带;东部受老鸦沟小冲沟冲蚀,后壁呈缓坡状,高约10m,由中更新收稿日期:2009—06—12修回日期: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