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2章机械运动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东林书院名联,其中涉及的发声体分别是()A.气体、液体、固体B.气体、气体、固体C.气体、液体、气体D.固体、液体、气体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3.如图所示的实验中,佩铃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木板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但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这个实验肯定能说明()A.空气能传播声音B.桌面上的笔能传播声音C.桌面上的书本能传播声音D.木板桌面能传播声音4.在月球的表面上主要是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演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撞击不发声B.流星撞击岩石声音太小,人无法听到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缺少传声介质D.原因不明,尚待探索5.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速为340m/sB.空气中声速一定为340m/s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D.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6.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道: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够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究其原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气体传声快B.液体传声快C.固体传声快D.原因不明,尚在探索中7.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8.在雷雨天经常遇到下述现象: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作响持续一段时间,是由于()A.振动不仅从鼓膜传入,一部分也从肌肉、骨骼传入B.雷声在地面或云层之间多次反射后不断传入人耳C.我们的两只耳朵可以交替地听到声音D.闪电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大9.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10.将音叉敲响后,放入口中,先不接触牙齿,听听声音,再咬住音叉,听听声音,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响些,是由于固体传声比空气强B.音叉尾部接触牙齿时,声音弱些,因为那样会阻止音叉的振动C.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声音强些,是因为空气传声强D.音叉尾部不接触牙齿时,不能听到声音,是由于空气不能传声11.小淘气发现在长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两次响声。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铸铁中传播得快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铸铁中传播得慢C.声音的反射现象D.双耳效应12.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13.小孩对着山谷喊了声“喂~”,四面八方传来阵阵的“喂~”。这里包含的主要物理原理是()A.声的直线传播,回声与原声被区分开B.声的直线传播,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C.声的反射,回声与原声被区分开D.声的反射,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14.在图中所示乐器中,关于声音的产生分析正确的是()A.①小提琴发声是弓振动产生的B.②二胡发声是琴弦振动产生的C.③琵琶发声是琴体振动产生的D.④鼓发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15.《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游戏.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用它独特的声音重复一遍,非常好玩.则()A.汤姆猫说话的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B.汤姆猫说话的声音是由手机中喇叭的振动产生的C.增大手机的音量,声音不能被反射D.汤姆猫说话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km/h二、填空题16.实验表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振动停止,________停止。17.声音以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