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随文识记生字、辨析字形、词义。2.初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二、教材、学情分析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中,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教学策略基于上述原因,我预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弃养”,与第三段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在不断的回忆中纠缠。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对祖国的眷恋,通过默读勾划出魂牵祖国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抄写中感悟。最后借第三段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来生发学生对作者,对文章的质疑。解疑的同时存疑,适时引入《永久的悔》,《寻梦》作为课后阅读资料,深入感悟作者之情。五、教学过程导入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感受季老对母亲深沉的爱。2.板书课题一)围绕课题,检测预习。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再读题目,你都知道了什么?2.引入第一段的感悟。了解写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母亲指“生母,祖国”(板书)明确文章中心句“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读后,尝试缩句。找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敬意、爱慕(板书)3.过渡:季老何以怀念母亲,何以离开母亲?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寻找答案。二)且读且思,抓关键词句,理解“恨之深,悔之切”。1.指名读第二段1)读中理解“弃养”揭示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我(板书“离开”)2)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难安)3)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4)再读。范读创设情境,自主练习。5)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悔”。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读)。三)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魂牵梦萦。1.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板书“离开”)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季老是如何表达的呢?(日记)2.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后面对散文的引用也是如此。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3.默读。勾划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4.练习朗读。5.交流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指导“凄”的写法,理解“凄凉”的词义。指导朗读。2)11月20日日记。指导“不能忍耐”。3)11月28日日记,第五段。抓关键词“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感受作者所思之乱,所想之多。指导朗读。4)朗读第七段,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对文章的总结,情感的升华。并点明其与开头的呼应。五)读中生惑,为后续学习存疑。拓展阅读《永久的悔》,,《寻梦》。1.大家已经被季老这深沉的爱所感染,可他自己却不断在问自己(读第三段)你知道为什么吗?2.学生谈体会。引入游子思乡的诗词。3.请同学们再回到文章中,与季老对话,与文字同游。找找你心中的“为什么”。4.默读,生疑。5.同桌交流,指名汇报。6.推荐文章《永久的悔》,,《寻梦》。这两篇文章中可以帮助大家解释心中的疑问,下节课我们来谈谈你悟到了什么。六)积累词句,总结文章情感基调,升华单元主题。1.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勾划的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