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14教学设计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体设计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2)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阅读并绘制简单示意图,通过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说出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3)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要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2)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通过对实际地表形态的分析,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材分析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在第一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在第三部分中,教材讲述了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的塑造似乎是关联性不大的两个自然地理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因此,在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时,教材首先阐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地壳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以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岩石圈物质循环,难点是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2)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能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14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并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实验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自制“沙山”等。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成语导入传说东汉中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沧海桑田”也简作“沧桑”。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导入二:情景导入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察,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