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入佛法之門(第五集)1991/11美國洛杉磯檔名:18-06-05老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我們還是接著昨天所說菩薩行的原則,這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常講的六波羅蜜。學佛的同修,無論是修學哪個法門、哪個宗派都是菩薩行,菩薩行必須要遵守佛這六條的原則。遵守這六個原則,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以此為標準,換句話說,這就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行為的一個依據,所以非常的重要。我們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看到。這六條它的意義是無限的深廣,境界也是無有邊際,我們要想徹底了解它,那的確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隨著修學的功夫,逐漸提升自己的境界,對於解行也是逐漸向上提升。我們今天講修行,實實在在說,是在菩薩行的基礎上,這五十一位菩薩,我們連初信位的菩薩都還搆不上。如果真正證得初信位,那就是一個很可喜的大事。初信位就證得位不退,淨宗常講的三不退,圓教初信位就位不退,位不退就是入聖人之流,這的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們生生世世學佛,為什麼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那就是退轉,從來沒有一生證得位不退,在這六道裡頭打轉。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正能夠達到這個位次。那麼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就一定要遵守菩薩這六個原則。第一個就是布施。昨天跟諸位也說了不少。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單從形象上來說,布施可以分為三大類,所謂財布施、法怎樣入佛法之門(第五集)1991/11美國洛杉磯檔名:18-06-051布施、無畏布施,這三類就把所有布施的境界都圓圓滿滿的包括在其中。如果細說?那《華嚴經.第六迴向品》給我們講了大概有將近一百種的布施。它講得太詳細了,值得我們去讀一讀,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來修菩薩行,將我們自己的標準修到菩薩的境界。我們在此地只能夠很簡略的給諸位介紹,不能講《華嚴經》,《華嚴經》要講起來時間很長。財布施不限於財物,要用現代的話來講,這個財是包括所有一切的物質,都叫做財。所以經上常講「資生之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我們生活所需要的,那統統叫財。財就是指生活所需要的。我們生活所需要,我們也會想到眾生的生活也需要。我們講眾生,不說別人,說別人範圍很小,我們只是布施給人,人之外還有許多像天人,佛法裡面給我們講的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要講一個人就不能包括這些,如果講眾生就統統都包括了。不但六道統統包括了,連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也包括在其中,因為他們也是眾生。九界眾生除了佛之外,十法界除佛法界之外,九法界都叫眾生。那我們布施範圍就大!我們需要,眾生也需要。在我們自己生活夠用了,有多餘的統統應該布施,應該要放下,這是菩薩行。也許就有人聽了,心裡面生恐懼之心,我有餘的都布施掉了,那明天怎麼辦?還有人想得更遠,明年怎麼辦?你說怎麼辦?明天還沒到,想明天幹什麼?明年更遠!可是我們中國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話說得對不對?對。你要把這話聽清楚,那是人!我們今天講怎樣入佛法之門(第五集)1991/11美國洛杉磯檔名:18-06-052的是菩薩,菩薩不是人。你今天要學菩薩,你怎麼可以學人?你要有遠慮,怕的是沒有遠慮,那你是學人不是學菩薩,菩薩比人膽子大得多,菩薩不想明天的事情,更不想明年的事情,菩薩只想今天的事情。今天做的如理如法,完全遵守佛的教誡去做,明天會不會有缺乏?跟諸位說,決定不會有缺乏。所以整個佛法也可以說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我們世間一般人,雖然講起因果相信,並不真信!真信因果,還有什麼憂慮的?沒有憂慮了。真信因果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還有什麼憂慮?《了凡四訓》是一部非常好的書。了凡先生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每年念書考第幾名,連這個算得清清楚楚,到時候去考,果然沒錯。每年他那個時候是拿到公家的俸祿(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薪水),一年拿多少斗米也一點都沒錯。你一年的收入命裡都註定了,一飲一啄命裡統統註定了,了凡先生深信不疑,所以他一個妄念都沒有了,為什麼?想沒得想頭,想不到,命裡沒有的想不到,命裡有的,丟也丟不掉,到時候它自然會來。這就是真正相信因果,真正相信命運。所以他跟雲谷禪師兩個人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