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简介身为客家人,对客家土楼的推广自然是义不容辞。前一段时间选修课《国际经贸地理》的论文,我就选了“客家土楼”这一主题。现在就把他发上去,共享之。字数有5000字左右,没有耐心就不看咯。如果本文有什么不对或者是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提出批评指导意见。谢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葩盛开——简介永定客家土楼及其开发文章简介:结合《国际经贸地理》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从区位安排角度出发,简要介绍客家土楼(侧重于永定境内)的历史、地理分布、建造、开发等全方位的相关信息,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在带给大家视觉冲击的同时能为客家土楼的开发做点贡献。(本文版权所有,使用、转载等,请经过本人同意后实行)作者简介:简彪,福建永定人,从土楼里走出的一个普通客家人。关键词:客家土楼开发一度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及其间谍卫星认为是中国神秘核反应堆的圆形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惊呼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居民住宅,也是世界住宅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的客家土楼1985年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与北京的雍和宫、天坛并列为中国参展模型的永定土楼振成楼……客家土楼,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神奇幻想。那一幢幢世界上独一无二、古朴雄奇的生土建筑,对于土楼,我们有着太多的疑惑;对于土楼,我们有着太多的向往;对于土楼,我们有着太多的期待。认识土楼,享受土楼,请从我的介绍土楼开始。客家土楼的历史“客家”是汉族的一支特殊的民系。客家先民祖籍中原,自汉末以来,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相续举家或举族渡江南下来到赣、闽、粤边区落脚生根。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及社会中,在与土著的冲突与融合中,他们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稳定族群——客家民系,即今天所说的客家人。(有部分客家人在后来的历史中搬迁到了四川、广西、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客家人因为顽强地保留古代中原文化传统,因此,除语言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有所变异以外,其生产和生活习惯,多数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遗风。客家土楼便可以集中体现客家人对传统的继承。部分客家先祖搬迁到闽西南玳瑁山脉这莽莽群山中后,在力量分散、社会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出于对本宗族的凝聚力建设与对自己的保护等目的他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修建了客家土楼。现存土楼最早的始建于唐代,宋代、元代的也不少,明代的则随处可见,但现存最多的还是清康熙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所建的。现存最古老的湖雷馥馨楼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现存土楼中600年以上历史的约10座。客家土楼的分布由于客家先祖大量落脚于闽西南地区,并逐渐在该地区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因此主导成员们的主要建筑方式——客家土楼也就成了闽西南地区独特而古老的村寨民居建筑。客家土楼现主要分布在福建的永定、南靖、华安等县,尤以永定土楼著名。永定土楼主要分布于龙岩地区南部,临近漳州平和等县的山谷盆地。永定土楼大致可以分为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据统计,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土楼中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其他客家县市也有不少的客家土楼,但是保护和开发的力度都不是很大。目前保护情况比较好的是永定、南靖等县规模比较大的土楼或土楼群。相对而言,永定土楼开发价值也最大。客家土楼的建造初到山区,客家先民用北方原始时代遗传下来的方法,制造生土坯砖筑土墙,或者用夯土板筑的方法筑土墙。二者都是就地取生土筑墙。后者用生土加配料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一般黏土板筑。有的在用棒锤舂墙时添加竹枝、木条或碎瓦砾、石块、火砖,以增强墙体的刚韧度,类似于现代建筑中钢筋的作用;另一类是用三合土(黄泥、石灰、沙)板筑。有的也添进碎石块、片石。最为奇特的是,有的在三合土中掺加桐油、熟糯米、红糖、鸡蛋清等粘性物,使土墙韧性十足。这是客家人在乡土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建筑科学上值得骄傲的技术革新。可以说,客家土楼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高峰。由于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又来到地狭人稠,资源匮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