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建筑与闽粤文化[日期:09年01月04日]来源:作者:陈春声[字体:大中小]2008年12月3日,陈春声理事在“韩江论坛”上作了题为《土楼建筑与闽粤文化》的讲演,从历史学的角度剖析了土楼形成的特点、原因和价值,阐释了闽粤地区丰富的文化生态。我今天大概会讲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土楼建筑跟土楼所在的那个地方大概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土楼与闽粤界邻地区族群关系的变迁。土楼作为一种聚落形态的主体,跟我所研究的这一个地方的族群关系变化,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明中叶社会动乱与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如果我们认真读历史书、实际考察与土楼相关各种各样的文献,可以发现这个区域这一类的建筑最早出现的时候不会超过明代中期,基本上是嘉靖以后的事情,是十六世纪以后才有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一种建筑的形式、一种文化的创造,在某一个时间产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社会历史是怎样的。第四,“迁海”与“客家土楼”说法的形成。这一类土楼常常被称为客家土楼,我们就要问了,什么时候在什么背景下导致了一种这样的理解出现。第五,土楼建筑所见之乡村社会形态。如果我们去乡村看这一类的建筑,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乡村形态,它的社会组织、阶级的结构怎样,我们怎样在这一类建筑物里看到一个社会。第六,土楼建筑中普通人的生活。我会去描述一下住在土楼里普通人的生活。第七,当然,最后得讲几句结语。因为做土楼研究的学者非常多,建筑学、经济学、旅游、景观等等,不过我的学科背景不在这些方面,我是一个地地道道做历史研究的,从历史学家的眼光看,也许我们观察的角度跟其他学科的同行有一些不同,所以会我从历史学的角度会讲一些结语。一、“福建土楼”还是“闽粤土楼”?大家可能注意到7月6日,在中国时间是7月7日,人民网和新华社发的消息,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有一个中国的“遗产”被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里,那就是福建土楼。半年前我们就安排了一个活动,带着大概十多个国家的四十多个学者,今年7月23日到30日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到福建西部的平和、永定、南靖、龙岩等这一带去看土楼刚好世界遗产大会把“土楼”列到世界遗产名录里。这次世界遗产大会把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三个主要理由,也就是说它符合联合国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准里的三条,其实广东的开平碉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的理由也是这三条。第3条“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第4条“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第5条“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土楼变成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作为一个广东人,觉得有一点点遗憾,世界文化遗产被定名为“福建土楼”,其实我们这一类的建筑不是福建独有的,在广东的东部也广泛存在。我们可以看一看这张照片(见图)。世界文化遗产本来应该好好保护的,但是大家马上想到变成世界文化遗产就有商业的价值,所以就有像是“世遗饭庄”开业之类的事情。为什么会是福建土楼?大家看这也是一个土楼(见图),就面积来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八卦型的土楼,这个土楼在饶平县。这是澄海县莲花镇的另外一个土楼(见图)。在饶平这个地方,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大概还有七百座这一类的建筑,在一个县里有这么多的这一类建筑是非常多的,可能我们平时不太注意,是不是叫闽粤土楼好一点呢?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照片(见图),都是在饶平县、澄海县的土楼,也还都有人在里面生活。我们可以从GOOGLEEARTH下载的地图看到,这一类土楼分布的区域大概在这四个城市(见地图,潮州、梅州、龙岩、漳州)中间地带。在江西的南部有一些方型的类似土楼的建筑,不过里面很多已经有砖的结构,土楼不是用砖,而是用土夯起来的建筑。最北面是龙岩,最南边大概到潮州市,刚才我给大家看到的澄海县那几个土楼就在这个位置(见图),最西边到梅州市,其实没有到梅州,最东边到漳州。土楼的分布区域大概是在这个区里,广东和福建两省交界地,这个地方有两条主要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