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教案背景】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精细化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课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观察物体》【教材分析】“观察物体”的系列内容是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入手。教材在一年级的上册安排了“认位置”的单元,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在二年级,安排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使学生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三年级则安排了“搭一搭”的活动,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怎样让学生形成这种认识呢?教材并不是直接通过结论性的语言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跨越三个年级、经历多次的组织观察活动才逐渐形成的。【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交流,已初步具有探究学习的习惯和一定的观察能力,但相互合作交流的习惯还需加强培养。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得基本方法。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得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教学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带把手的茶杯、没有把手的玻璃杯学生:四人小组,每组一只带把手的茶杯、【教学方法】媒体设境,故事引入;动手操作、观察辨认。【教学过程】一、动画导入,创设思维意境1、大屏播入《盲人摸象》的动画故事。边看边想,有什么启发?2、这些盲人说得对吗?为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对,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千万不能象盲人一样,只看到一部分就作出判断,得出结论。3、刚才看动画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摸到大象鼻子的那个盲人站在大象身体的哪面?摸到大象腿的盲人站在大象身体的哪面?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站在大象身体的哪面?(适时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设计意图】:首先我以“盲人摸象”的动画视频导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配以课件的演示,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渗透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时片面的,自然揭示课题。二、小组活动,积累感性经验1.指导“拍照”的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拍些照片?你有照相机吗?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架小相机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对准你要拍摄的物体,看清楚了就“咔嚓”拍下来。今天我们要评出“最佳摄影奖”。2.给茶杯“拍照”。每组一只茶杯,放在桌子的中间,(茶杯把子朝讲台的方向)不能转动茶杯。用“相机”对准茶杯,“相机”的高度要与茶杯一样高,看清楚茶杯的样子,然后拍下来,照片就印在我们的脑子里了。对照大屏幕,上面的4个杯子,你看到得是哪一个?3.汇报、评价。指名出示:你看到的是茶杯吗?茶杯的把子呢?为什么看不见?(因为茶杯的把子是朝前的,你坐在茶杯的后面,所以就看不见把子。)谁看到得和这个同学一样的请站起来?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和他一样?(因为站在相同的位置来观察这只茶杯的。)指名出示:和这个同学观察的位置相同的同学请起立,你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吗?这个长方形是什么?这两个同学坐的位置是怎样的?他们看到的茶杯样子又是怎样的?指名出示:和这个同学观察的位置相同的同学请起立,你们看到的茶杯都是把子朝左的吗?猜猜你们对面的同学看到的茶杯有把子吗?有,把子朝那边?4、换4次座位观察,再给茶杯拍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