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1、《五经》是指()()()()()。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共()篇,大约是()或()儒家学者托名()答问著作。3、大道,古代指()。1、天下为公wéi2、选贤与能jǔ3、讲信修睦mù4、矜guān5、男有分fèn6、货恶其弃于地也wù7、编纂zuǎn8、门闩shuān•1、大道之行:施行。•2、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3、讲信修睦:修,培养。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4、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意动词,以……为亲。用如动词,这里可以译为奉养、赡养。亲,名词,指父母。5、不独子其子:子,意动词,以……为子。这里用如动词,可以译为抚育。子,名词,指子女。6、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所终,终其天年,养老送终。所用,为社会效力。所长,顺利成长。7、皆有所养:供养。8、不必藏于己:私藏。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要去收贮他),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三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可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里。讨论探究:“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1、洪秀全2、梁启超3、孙中山4、林觉民“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洪秀全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梁启超(1873-1929)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是位爱国主义者、世界名人。1890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求学于万木草堂,受康有为的影响锐意维新。参与“公车上书”。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地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