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之我见张彩艳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震撼人心的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同样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本文从多年做班主任工作中追溯后进生成绩为什么差的源头,以期给困惑失望中的家长一些启示。反思一:教育方法单一、教条我碰到一位学生的母亲,这位母亲常常被老师叫到学校替儿子挨批。她的儿子学习平平,作业字迹潦草,老师早就不批改他的作业;常因上课讲话被罚站,可他又不好好站,把凳子倒过来坐在凳子上惹同学笑。这位母亲说,她从小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家庭作业辅导他也做得一丝不苟,每天督促孩子按时按质量完成,孩子在家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孩子,没想到到了学校却变了样。现在儿子已经被她批评成“老油条”了。打吧,打得狠了怕打出毛病,打得轻了显然毫无效果。一般来说,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早期教育的因素,很大程度是由于父母日常的教育方法出现偏差所致。这位母亲的做法值得其他同学的父母警惕。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之时,就开始走向独立生活,并尝试着从新环境中寻找新的目标和行为准则。环境的改变,使得这位母亲对孩子对外的适应性,无法自行学会处世的准则和规范。同时这一时期孩子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靠经验才能掌握知识。这一点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以为孩子能够很快接受教育并形成高度抽象的思维模式。如果这时候家长没有逐步引导孩子适应,孩子学习就会感到困难。一旦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往往表现出对孩子失望、愤怒的情绪,这样孩子第一次有了失败的感觉,从而持续表现出焦虑不安、消沉,甚至产生敌对情绪。一些孩子表现得过分调皮,潜意识里是想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如果孩子试图获得父母或老师的认同而不能得到、而受到强烈的批评时,就会造成情绪障碍成为不折不扣的“全差”生。反思二:对孩子的成绩期望过高张梅学习平平,但每次考试过后爸爸都会鼓励她:“梅梅考得不错,如果再努力一把,还会考得更好。”在班里排30名开外。爸爸立刻紧张起来重新为女儿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学习计划。张梅也很努力,上课一刻不敢放松,每晚爸爸辅导完后,她总要再加做一小时的习题。但几次小考,张梅的成绩不升反降,滑到了40多名。老师也反映,张梅上课经常开小差,有一次在数学课上睡觉。爸爸听了大怒,手持成绩单把张梅好一顿训斥。结果可想而知,张梅陷入了学习越努力,成绩越下降的怪圈,成绩还在四十名之间徘徊。像张梅这样的遭遇在“后进生”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对家长来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职责所在,但不能单一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而学习不好,即使孩子其他方面再优秀,家长仍显得忧心忡忡。据有关人士调查,日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90%以上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几乎100%的家长认为最苦恼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差”,而“身体好”、“思想好”都排在后面。可见,对孩子学习、升学过高期待,而对孩子其他方面漠视已成为父母们难纾的情结。父母的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很容易导致对孩子进行体罚或者精神虐待——挖苦、讽刺、冷漠。常识教育者周弘认为,孩子的学习好与坏跟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关系很大。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应首先肯定孩子的努力,然后再分析原因,再有针对性地辅导。而不是南辕北辙,一味地指责孩子或盲目地加压。以错误的教育目标为指导,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暂时相当出色,未来未必会成为真正的人才。反思三:为孩子提供的学习环境不安静一位曾做过家教的老师对我讲述这样一些家庭。有一个家庭的孩子很聪明也很好学,但学习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当她第一次给孩子辅导时,就发现了孩子学习成绩搞不上去的原因。她刚走到楼梯口,就从那家传出“哗啦哗啦”的麻将声。按门铃,孩子的妈妈打开门,一股浓烈的烟雾就扑鼻而来,呛得她透不够气来。进屋见到客厅里摆着一桌麻将台,孩子的父亲正在和人打麻将,房间里烟雾萦绕,打牌声不绝于耳。她在孩子的房间里辅导,不时被客厅里传来的麻将声和争执声打扰,辅导效果在打折扣。据孩子说,爸爸几乎天天在家里设“局”,不是打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