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息化”?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第一讲:人类文明的发展农业革命和农业化农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农业革命使人类由靠“采集食物、捕猎动物”为生,走向“栽培植物、畜养动物”为生,开始了人类社会农业化的进程。动植物的驯化或者说农业化就一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只是与简单的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用于切割食物。中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广泛的使用弓箭,学会制造独木舟、木浆,以及开始训狗。新时期时代,人类开始使用打磨片状的石器,并且依赖种植食物,驯养野生动物为生,开始人类早期的农业社会。犁的发明与农业革命大约公元前5500年,埃及的农民开始尝试一种破碎泥土的新手段——犁。犁的发明,使人类首次得以利用自身体力以外的力量作为生产的动力,从而扩展了人类生理的能力,推动生产力的革命性发展。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犁是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和核反应堆的先驱。我国的犁是由古代的耒耜(leisi)发展而来的。农业革命最显著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村庄取代人类社会流浪或游牧的团体,成为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世界上许多经济不达到的地区,仍然存在这种基本的生活形态。农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变革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经济上一系列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人类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食物生产或者新财富的创造上;2、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生活资料,如房子、家具等;3、手工业得以诞生;4、社会分工开始出现,农业和手工业成为社会上的两大产业。社会生产体系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基本单位由若干家庭组成,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早期大家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吸纳外来的打工者,实现特长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处理外部和内部矛盾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首领和宽松的组织。然而这一时期还是处于经济平等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事情。人们开始拜天拜地,特别是对土地女神即丰产女神——大地之母的崇拜。也出现为了解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主要农作物起源的神话。但以此同时也出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总的看法,即人们的世界观。新的神和型的宗教信仰出现工业革命和工业化1775年前后,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由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向“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为中心的工业革命,人类文明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蒸汽机的发明和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1765年和1788年瓦特发明了蒸汽冷凝器和离心调速器。这两项发明为工业发展解决的动力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人类社会生产的机械化问题。这次工业革命持续了上百年,广泛的应用于开矿、生产纺织品、以及制造各种手工生产的产品。蒸汽驱动的轮船,火车大大的提高了资料的运输与流通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电的发明和应用。1819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现象。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的发明,成为了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解决了能量之间的转换问题,解决了能量远距离传输问题,为电报和电话的发明准备了条件。虽然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的发明和使用为特征,却在生产的机械化的基础上解决了生产的电气化问题,为生产的自动化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变革作为人力历史上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有着意义极为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经济与社会巨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