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模块课时教学计划课题第一单元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课时:3编写执教者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要遵循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2.掌握治安管理、环境卫生和交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重点法条。3.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教学重点公民在公共生活中要遵循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学难点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再现法教学流程一、新课引入情形(一)先请两位同学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方、圆图形。(让同学们评议画的是否标准,说明用规、尺才能画的标准。由此‘提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情形(二)请学员和教师一起做一个表演,请同学观察、比较表演中的两个场面,指出两个场面说明什么道理。(同学们坐在原位不动,待教师说完表演词,即可自我表演。)场面(一)教师:“今天下午看电影,请同学们自己到我这里取电影票。”(学员立即拥向讲台,教师被重重包围。)场面(二)教师:“今天下午看电影,请每行的第一位同学到我这里取全组的电影票,然后按座位顺序发给生一个同学。”(学员取票自我良好。)(设计此表演目的:让学员亲自体会有无要求即行为规范大不一样。说明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引导学员走进本框题内容。)二、讲解新课第一课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说明这个道理的现象,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也有很多社会现象(正反面)(教师归纳。)上学上课:遵守时间,听铃作息。交通行驶:红灯停、绿灯行,靠右侧行驶。上公共汽车:先下后上。体育比赛:赛场规则等等。教学流程这些现象提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就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板书)(一)公共秩序和安全要维护1.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含义。(板书)公共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准则,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2.扰乱公共秩序和妨碍公共安全的行为表现: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包括以下七类:(1)扰乱公共场所秩序。(2)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3)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或者扬言要扰乱公共秩序(比如扬言在某电影院放了炸弹,其实没有放)。(4)结伙斗殴、寻衅滋事。(5)利用邪教、迷信活动或者冒用宗教、气功名义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6)干扰无线电业务的正常进行。(7)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侵入计算机信息或影响计算机信息的正常运行。妨碍公共安全的行为有以下六类:(1)违反国家规定,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2)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械。(3)盗窃、损毁路面井盖、照明等公共设施。(4)移动、损毁国家边境的界碑、界桩以及他边境标志、边境设施或者领土、领海标志设施。(5)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擅自进入铁路防护网或者火车来临时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抢越铁路,影响行车安全。(6)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3.扰乱公共秩序和妨碍公共安全的行为特征:(1)妨害的对象是公共安全。既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安全;(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情节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尚构不成犯罪;(3)主观上即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行为主体即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4.对扰乱公共秩序和妨碍公共安全的行为的处罚:为了创造和保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国家运用法律对影响社会安定的各种矛盾、因素进行预防和打击。《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非常重要的法律。该法于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实施。教学流程对扰乱公共秩序和妨碍社会安全行为的处罚,根据情节轻重分为以下几种: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可以并处罚款。5.案例分析:相关当事人的行为该如何认定?[案例一]3月31日晚,王某长途电信大楼的值班员打电话称:“明天你们不要上班了,有人要砸长话大楼。”负责值班的李小姐接到电话后迅速报告单位领导,公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