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现状研究结题报告2————————————————————————————————作者:————————————————————————————————日期:中小学学生厌学现状研究结题报告丹凤九年制学校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需要培养大批专门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军,需要一代代合格的公民,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来培养,并且需要从中小学抓起。可是现在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不少学生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情绪越来越低。厌学是当今中小学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表现尤其明显。这个现象和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多年来的农村学校教学生涯中,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由厌学而导致的辍学现象更是触目惊心。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学生上不起学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可是近年来辍学率仍居高不下,而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厌学。当前,厌学不仅常发生在学习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成绩不错的孩子也厌学。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偏远。农民普遍进城打工,孩子大多无人照管,家长对子女学习毫不重视,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把孩子送进学校只是混大、拿个毕业证而已。这样一来,他们的子女也当然无视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甚至达到厌学、逃学的地步。4家长比较重视教育或者成绩优秀一点的学生,大都被送进县城了。加上我校处于几个乡镇的中间,校与校之间互相争夺优生,我校处于四面夹击之中,学生流失率大。此种状况导致我校剩下的学生普遍成绩差,优生更是所剩无几,学习氛围一点不浓。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厌学现象显然特别严重。由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我校近10来年走的教师很多,很少进新老师,教师也有厌教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本课题将从我校实际出发,研究如何更加简单有效地调查农村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厌学成因,通过比较和反思沉淀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找出不同的干预对策。本课题的研究势必为解决学生厌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本研究对我校教育教学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也可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二、相关研究现状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学生厌学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就研究内容而言,一般都比较倾向于针对厌学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的综合研究。这三者中均有见长于其中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周晶晶等在《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中,描述了学生厌学的某些行为特征和厌学比例,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厌学与教师和现存教育制度相关;符秋韵揭示了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率随年级上升并且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5多项较大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都印证了,我国不少地区中小学生有四成以上是厌学者,通称为“差生”。兰靖、张念蒙的《隐形辍学论》所界定的隐形辍学学生群体中,实际上还包括了有学籍但心不在焉的“准辍学生”或“学困生”,两个群体相加,厌学者的人数规模超过七成,而且随年级增高而不断蔓延,初二是厌学学生人数剧增的高危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师大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10.4%,高中生4.3%。刘银元的研究表明,学生厌学实际上是对以学校课堂为传播环境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流文化的消极态度的表现,社会上的官本位文化、大众商业文化、严厉的学校制度文化、放任自流的家庭文化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等助长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与行为。另有研究则表明,农村学生不利的家境、所处的地区社会经济发达水平和文化环境是其厌学的深刻社会根源,农村初中生大面积厌学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场教育—社会悲剧。方双虎关于农村初中学生乐学与厌学的对照研究表明,学生的乐学与厌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优劣,厌学现象的产生并不能归为智力水平的差异。着眼于对学生主观根源的一些研究则表明,厌学学生常表现出敏感、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