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揣摩语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领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最美”?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一课时完成。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我所看到的美二、导入课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的标准多种多样,美的种类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关于美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要展示给我们的美的事物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三、出示图片: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伧的托尔斯泰墓。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四、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为什么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五、分析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朴素)•“朴素”的外在具体表现在哪里?)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托尔斯泰墓是如此的平凡普通,但他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一位世界“重量级”作家。介绍托斯泰生平(一):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从事创作多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大以及艺术成就之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仍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品的思想力量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么一位伟人,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找原句回答)“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含义?(联系生平理解)托尔斯泰生平(二):年出生在俄国一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在从事创作的同时还广泛研究哲学、宗教、道德和伦理问题,更加认清了沙皇专制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腐朽,促使他的世界观由贵族地主向宗法式农民转变。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把土地上所得收益和作品版税全部放弃。晚年,他深感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度想离家出走,实现过平民生活的理想。年月日晚上出走,只有一个医生和他一道坐上去南方的火车,着凉得肺炎,在一车站下车,死在这个小站上。这位伟大的老人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真理,非常地爱真理。”名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关注,要合乎规矩,符合身份,稍不留神就会遭到非议。托尔斯泰是名人中的名人,但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声名所累”的感受比谁都深。)“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作者认为他获得了安宁、幸福吗?(获得了)从哪里体现的?(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人们参观此墓时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没有一个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