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宁儿童公园的中国园艺文摘2008年第6期景观设计与生态造景鼠广锫(青海省西宁市园林局,青海西宁810008)摘要:建园已20多年的西宁儿童公园,设施已老化,无法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园景观的品位要求。通过公园改造,使之成为以泉水为核心,体现现代气息的都市园林娱乐休闲区。以观贯为主体的开放型绿地。其设计创意,来源于解读和保护本地区真实的历史和城市发展,同时考虑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心里感受因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关键词:西宁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生态造景西宁儿童公园位于省城中心,占地10.23公顷,原为麒馘公园,始建干1939年。建国后,西宁市人民政府根据规划,将原麒楼公园于1982年筹建为西宁儿童公园,1986年建成开放,建园总方针:为全市人民提供优雅、优美的休憩游览场所,引种适应本园生长的各类园林植物,开展文化教育,充分体现儿童公园的功能,融生产、教学、科普、旅游和游艺于一体,具有综合功能、效益的公园。建园开放二十多年来,除了泉水依旧,林木葱郁之外,园内建筑已显简陋破旧,设施老化,既无时代气息也无地方特色,已无法满足西宁人城市休闲景观品位的要求。为此,西宁市人民政府博采专家意见.集思广益,明确了麒嶙园园林建筑的概念定位和改造规划要求,麒瞵园作为都市中的园林式娱乐休闲区,要改造成为体现西宁品位,具有现代气息,以泉水为核心,以观赏为主体的开放型绿地。本文就西宁儿童公园的改造,从景观设计及生态造景等方面进行阐述。1设计理念西宁儿童公园的设计创意,来源于解读和保护本地区真实的历史和城市发展,同时考虑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心里感受因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强调现代风格和自然风格的融合,将生态景观与文化内涵有机融入,本公园的设计之中,运用现代生态景观学“斑块——廊遭——基质”的布局模式,结合水、树、石、花、草等软质景观,采用或大气简约或造景独特的景观小品和雕塑及广场铺地等硬质景观要素,应用对景、障景、借景等园林手法,安排了集散广场,休闲健身,游戏娱乐,安静休闲区等区域,形成水、树、人交融的充满活力的情景空间,寓教于乐,情景交融。2总体布局及景观特色2.1总体布局采用现代生态景观学。斑块——廊道——基质”的布局模式。斑块是指存在有~定面积的区域,廓道指联系孤立的景观元素+斑块之间线型结构体,包括水流,道路系统,间隔结点的树阵和绿地。基质是指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本区域所固有的物质属性。这些斑块,廊道和本区域固有的基质,遵循空间设计的整体连续性和人文景观休闲空间多样性设计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布局,具体表现在四个结合及四个利用。2.2四结合(1)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即规划的严谨与自由的流线空间的结合。用规则形的景观构图、空间来营造局部环境的恢弘气势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现代园林的风貌;用自然形的景观构图、空间来调和环境的氛围,耐人寻味、体现传统园林的精髓。(2)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即行走路线与可聚集逗留场所的而结合。人对景物的观赏是。动”与。静”相结合的过程,静是息,动是游,静是“点”,动是。线”。因此,公园布局考虑到这种动静的要求,既选择好静观的。点”,又组织好游赏的“线”,做到动静结合。(3)使用功能与形式感的结合。即具体的集散、休憩、交流、娱乐等功能纳入形式感的空间。形式不包含意义,仅仅是一种形态的表现,用于任何场所都无限定,是无性格的几何形态空闻构成,在这里我们尝试突破形式的概念,将功能与形式统一考虑,通过形式表达来强化功能。(4)空间的开敞性与围合感的结合。通过地形与种植设计形式不同的个性空间。空间构成上的“开敝”之处通过广场、花草、草坪、水面等形成旷景观空间;“围合”之处通过乔灌木,构筑物,地形等形成奥景观空间。2.3四个利用(1)利用水景。创造风格迥异的水景,在重要的结点设计水景池,营造主题氛围。且各类水景还能带来不同的观景角度和距离。(2)利用地形。通过对原有地形的改造,结合各景区的特点,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地形地貌,同时,尽量保护原生态植物,也为其中植物的健康生长创造相应的多样化环境。(3)利用视线景观轴。运用通透的景观视线走廊形成景观轴,在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