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文献综述一、前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我国,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语言点展开,从内容上来说虽然丰富,但是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在这样的教学法下,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很少会去主动的思考和解决在学习中的问题.在新的学习背景下,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技巧、培养学生的交际、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革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交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法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任务型教学法。多年来,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辅助作用,将学生主体和教师辅助相结合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者主动的学习、学会语言,提高学生的交际、交往能力.关键字: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学生二、国外研究成果综述任务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博雷泊自印度邦加罗尔地区首先提出,同时博雷泊不仅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还在实施中总结出一整套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将语言的理论和应用理念转化成了在课堂实践中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辅助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将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一个阶段性的交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学会语言。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的相关著作相继出现,1998年Skehan出版了《英语学习认知法》一书,该书阐述了任务型教学法是当前教学中的主流思想.1979年到(完整版)任务型教学法文献综述1984年,珀拉胡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的最初形态,他曾在交际教学实验中提出在“做中学”,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借助任务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珀拉胡亦被认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奠基人。1987年普拉布在《第二语言教学法》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任务”一词,并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他指出,任务的设定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调控,任务是学生根据一些给定的信息,通过自我思考的出来结论的一种活动。他将“任务"这种活动分成了四种类型,分别是形式中心活动、规则中心活动、目标中心活动和意义中心活动。普拉布认为任务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务型教学法也是可操作性较强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同时任务型教学法也存在着不足,例如,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任务进行需求性的分析,同时任务的等级划分也没有标准的依据,具有任意性和随意性,而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任何形式中心的活动都是不受待见甚至受到严重排斥的.普拉布提出的这些关于任务教学法中存在的不足也成为了之后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时首要考虑的问题。1987年,在普拉布研究的基础上,坎德林和布林对任务型教学法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他们提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选择和衡量任务难度的一系列标准;1966年,威利斯在《任务型课堂教学结构》一书中明确指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实施以及需遵循的原则,即:任务的实施和选择需要具有意义和实用的语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正确的使用语言,同时要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本身的特点,要分时机和场合的突出不同的语言,这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同时她还将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严格的划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任务前、任务轮以及语言焦点;1998年,斯基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学习认知法,这在语言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完善任务型教学法方面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斯基汉系统全面的阐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与母语的习得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二是语言运用取决于规则系统和词汇化系统1998年,斯坎翰总结了1984年到1997年国内外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任务、目标参与者和任务熟悉程度方面来进行总结的。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