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策略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可目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哪一所学校,哪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学困生,他们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歧视。这些学生智力正常,只是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有困难。但是,他们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能,只要通过精心辅导及辅加干预是可以逆转的。一、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1、寻找焦虑心理中的“希望点”。学困生对学习存在焦虑的心理,他们比其他学生更需要理解,教师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譬如考试,可在考试前,给学困生辅导一些与试题类似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要对考试充满信心。考试时,学困生对类似的题目做得便得心应手。当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时,便会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在考试前对自己的鼓励与希望,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学习没什么可怕,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取得成功。2、发扬自卑心理中的“闪光点”。教师要把学困生与优秀生同样对待,坚持“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的信念,平时要跟他们多接触,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坚定信念,使他们逐渐摆脱“自卑”这一无形的枷锁,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闪光点。3、善待意志缺乏中的“反复点”。学困生大都对学习缺乏意志,教师不应该训斥他们,而应该从他们的“反复点”中找到失败的根源,给他们鼓励,跟他们讲道理,从而让他领悟到:只有正视失败,寻找失败的根源,以后才能回避这些失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困生的意志。4、培植积极上进的“自信点”。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优秀生成绩一直保持,很大程度在于教师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给他们鼓励与动力。而学困生则因为老师对他们缺少鼓励与希望,造成他们没有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学困生,把他们与优秀生一视同仁,多给他们一些期待与信心,使学困生感觉到老师希望自己达到老师心目中的期望水平,这样,学困生就会更加努力学习。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1、引发主动探究,培养积极状态。学困生常常因失败而对自己学习的预期成绩做出过低的估计,以至发展为对学习价值的怀疑。在这种心态下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思想。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自制力、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学有所长,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对学习保持积极状态。2、降低教学难度,实施“优惠政策”。第一,作业上的“优惠”。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作业优先面批,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发现他们作业的错误时,先不打错号,而是面对面地点拨思路,让学生一次次地自行纠正,直到对了以后再打对号。这样,学困生对作业便会产生一种“我也行”、“我也能做对”的情感体验,乐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成功。第二,课堂上的“优惠”。因学困生的基础差,所以我们对他们要因材施教,精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教师要掌握好教材,对介绍、了解、掌握应用的知识一定要处理得当,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引导他们慢慢向上爬,最终达到顶点。要找到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水准,推动学习呈现正态变化。3、重视课后巩固,不让新知变疑点。教师平时的复习内容和频率,往往是按学习水平中等学生的遗忘曲线安排的这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困生是不利的。教师要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专门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让新知识再累积疑点,提倡当天问题当天清,决不留下后遗症。三、掌握实用的学习方法1、强化常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习惯”,但它更多地体现在心智成分上。如果将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习惯化,那么,学生也就很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对一些学习方法有所认识和了解,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且不断实践、改进,逐渐巩固发展,成为被学生所熟悉和掌握的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之能灵活地加以运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