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洲的乱局自3月19日波及利比亚以来,至今日整整10天。10天里,战争态势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出乎意料的改变,看客们更加关注的是战争背后的事实:本次军事行动与伊拉克战争从战术上讲究竟有何具体区别,此次军事行动能否速战速决,都有哪些先进武器运用于行动中,法国为什么派出“阵风”战机和“戴高乐”航母一起参战⋯⋯科技日报特约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军事专家,解读这些大家所关心的问题。8年前的3月20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打响了伊拉克战争,8年后几乎是同一日,以法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又开始了打击利比亚的“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美军伊拉克战争从2003年3月20日正式爆发,到4月11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进攻者以区区十万余人的军队,在二十几天的时间里,几乎没经过像样的战斗就完全征服了一个世界中等强国。此次以法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就是希望能够像伊拉克战争那样,通过空袭,大规模的施压,速战速决,使得卡扎菲政权迅速倒台。然而,两场军事行动虽具有相当突出的类似之处,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全新作战理论是速战速决获得成功的秘诀,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之所以能够速战速决,除了整体军事实力的绝对优势外,得益于新的作战理论、高技术武器装备和良好的战备训练。美军在这场战争中自始至终贯彻“精确闪击战”和一体化作战战法,力求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根据美军新的战法,对伊作战主要依赖压倒性的空中力量、情报信息、特种部队和常规地面部队的快速行动,并且大量依托非直2接的战争手段,如心理战、宣传战、政治战等,从而使整个作战行动的效果成倍扩大。战争爆发后,美军采取“擒贼先擒王”策略,在2003年3月20日和4月7日两次实施“斩首行动”,地面部队则直取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在3月20日的第一轮空袭仅16小时后,美军第3机步师、英军第7装甲旅等地面部队便挺进伊拉克境内,兵分两路发起地面攻势。进攻中,美军一改常态,不是步步为营以保证后方和供应线绝对安全,而是尽量不同沿途城镇的伊军纠缠,采取二战时期的“越岛”战术,绕过伊南部多座城市,直奔巴格达。其中第3机步师第一天就飞奔160千米,进到纳西里耶城外。虽然美军这一战法在战争初期使世界为之惊讶,3月底也因一度受挫而使美军内部对其表示怀疑,但事实上,美军凭借空中兵力的绝对优势,调整兵力后直捣巴格达,并充分运用“联合城市战法”,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利用伊拉克战争一开始便出动大规模的地面部队,并且一路狂奔占领了巴格达。空、天、地多种侦察手段对城市实施全天候监视,当摸清守军布防后,便在4月11日一举控制了巴格达。这一速战速决的胜利使世界一片愕然。反观美欧联军此次对利比亚发动的“非接触性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极为类似:由巡航导弹和战斗机构成的远程打击火力,全面压制利比亚政府军的防空系统、地面部队,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军事打击行动刚开始,美国和英国海军就向利比亚发射了上百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瘫痪了其防空系统。与此同时,法国的“幻影2000”“阵风”战斗机和英国的“狂风”“台风”战斗机担负起空3中打击和空中威慑任务,极力压制利比亚政府军的装甲部队和炮兵力量,以减轻利比亚反对派受到的军事压力。西方的军事行动重点放在空中打击上,打击的重点仍然是在黎波里、米苏拉塔和班加西这几个方向。打击强度与伊拉克战争相比,比较有限。从战斗机出动架次来讲,大体维持在60架次到100架次之间,这个水平与伊拉克战争空袭的强度相比不是很大。在前几次行动取得成效,基本摧毁利比亚空防系统后,联军出动战机架次有减少的趋势。多国联军在不出动地面部队的条件下,即便将空中打击和远程精确打击常态化,重点打击其地面武装,但想要彻底打垮卡扎菲的军力也是不太实际的,很难取得速战速决的效果。多种先进武器轮番上阵,“阵风”“戴高乐”出尽风头,这次利比亚军事行动中,多种先进武器轮番上阵,让看客大饱眼福。其中,法国可谓出尽风头,特别是“阵风”战机和“戴高乐”航母的参战。“阵风”战斗机是法国达索飞机公司设计开发和建造的双引擎、三角翼、高灵活性多用途战斗机,可携带多种空空和空地武器。“阵风”战斗机机长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