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包括“教”和“学”两大方面,两者密不可分。一般认为“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因此要研究“教学”,首先应该研究“学习”。虽然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作实验、记单词等,但这些都属于学习活动的初级阶段。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记住了多少死知识,而在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在于学习者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这种角度讲,学习过程是由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知识的内化和构建过程两大部分组成的,学习过程包含着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从知识的角度看,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问题,无论简单或复杂,都可以将问题看成是一种知识的“组合体”。问题的解决就是学习者将自己知识结构(信息性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经验、技能)中不同的“知识单元”有机联系起来的过程,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单元”的排列、组合问题,因此知识是解决问题的直接工具和原材料。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果一个人仅仅具备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但没有能力将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单元有机的联系起来,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这就是涉及到一个人的能力问题。一个人的能力结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对知识的操作与运作的作用,即起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作用。一个人的能力结构由两个维度组成,纵向操作维度包括感知、记忆、分析、综合和评价五个方面,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分为五个层次;横向内容维度包括空间、数字、语言和行为四个方面,分别对应四种能力:空间能力、数字能力、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一个人即便具有了操作知识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不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也还是不会得到解决,这就是一个人的非认知因素(非智力因素)问题。广义上讲,非认知因素是指除智力或能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个体外在行为的全部心理因素,包括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包括个性心理倾向中的动机、兴趣;包括个性心理中的性格。这五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对人的行为起到定向、动力、调节的作用。其中在这五种因素中,性格因素又处在相对中心的位置。非认知因素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指挥”和“调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调动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知识单元”的排列、组合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学习的一种手段,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习者可以获得“新的经验”,可以获得新的“知识组合”。因此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者的“反思”,学习者可以“领悟”到一些事物本质的东西,这就是知识的内化和构建过程。这种内化和构建是建立在问题解决过程的基础上的,即没有问题,就没有“新知识”、“新经验”。从教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一般来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都是最基本的核心知识,就像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十种办法,课堂教学可能只会涉及到其中最基本的一、两种办法。为完善和丰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涉及到知识的扩充问题,以及扩充知识后如何利用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和扩充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创造发挥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问题。因此,如果想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作为教师除了要明确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便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匹配,能够有效的和学生产生“共振”或“共鸣”,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组合”并自愿完善和丰富新的“知识组合”,能够通过学生的创造发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并在创造发挥的过程中反思、领悟并内化所学到的知识。正式基于上述的认识,学校独创了“五步教学法”:第一步,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或专业领域中的、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得出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效克服学生“被教育”的心理障碍,为教师的讲授铺平道路。第二步,知识讲授: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教师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