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抗渗性所谓混凝土的抗渗性,是指混凝土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它是决定混凝土耐久性最基本的因素。钢筋锈蚀、冻融循环、硫酸盐侵蚀和碱骨料反应这些会导致混凝土品质劣化的原因中水能够渗透到混凝土内部都是破坏的前提,也就是说水或者直接导致膨胀和开裂,或者作为侵蚀介质扩散进去混凝土内部的载体所以,混凝土的抗渗性对于混凝土的耐久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工程实例中,我们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作为决定混凝土耐久性最基本的因素——抗渗性,我们必须要提高混凝土的这一性能。但是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1.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因素的分析影响混凝土抗渗性的根本因素是孔隙率和孔隙特征。混凝土的孔隙率越低,连通孔越少,抗渗性越好。混凝土中的渗水通道主要是来自水泥浆中多余的水分蒸发而留下的气孔水泥浆泌水所产生的毛细管孔道、内部的微裂以及施工振捣不密实产生的蜂窝、孔洞,这些都会导致混凝土渗水。当混凝土受压力水作用时,水从其中的孔隙或组成材料本身中通过,若水流孔隙是连续的,则造成混凝土的渗漏。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主要的措施是降低水灰比,旋转好的骨料级配,充分振捣和养护,掺用引气剂和优质粉煤灰掺和料等方法来实现。2.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的措施2.1选择合理的水灰比及灰砂比改善混凝土抗渗性实验表明,当W/C>0.55的时候,抗渗性很差,W/C<0.50的时,抗渗性较好。所以,我们需要尽量降低水灰比,但有不能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能。中国混凝土商务信息网上的一篇文章这样写到:“混凝土作为一种多孔材料,孔隙率很高,约占25%~40%,其中特别是毛细孔占很大一部分。混凝土的渗透性首先取决于硬化水泥浆的孔隙率,包括孔隙的尺寸、分布和连续性。试验表明[2],当水泥浆毛细管孔隙率超过20%~30%时,硬化水泥浆的渗透系数将急剧增大。而硬化水泥浆的毛细管孔隙率主要取决于水灰比,水灰比愈大,孔隙率愈大,水泥浆抗渗性愈差。当水灰比由0.4增至0.7时,水泥浆渗透系数增大100倍以上,水灰比超过0.5时,渗透系数增加比较显著。混凝土的抗渗性较水泥浆的低,因为在混凝土中,水分的蒸发、泌水等现象在混凝土内部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孔隙,这些孔隙构成了渗水的主要途径。混凝土水灰比越大,形成的空隙越多,混凝土抗渗性能越差。研究表明,当混凝土水灰比从0.5增至0.6时,混凝土抗渗性有急剧降低的趋势,且当水灰比超过0.55时,混凝土的渗透系数急剧增大。蔡正咏(1979)认为:水灰比不超过0.55的混凝土,在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抗渗性试验就足以保证混凝土满足W8的要求,而对于重要结构,有抗渗要求时水灰比最好不超过0.45或0.50。当混凝土的水灰比=0.876–1.65P(P为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时,水泥浆中的溶剂化固相粒子在分子力作用下形成的凝聚结构能够充满水泥—水体系的空间,从而使水泥浆不发生泌水现象,减少了由于泌水所造成的混凝土内部的渗水通道,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在水灰比相同的情况下混凝土中的单方用水量决定了混凝土中孔隙的多少。笠井等人研究证明,相同水灰比的混凝土,单方用水量越大,早期(3~3.5d)自由收缩越大。日本有关规范规定,单方用水量为185~175kg/m3的混凝土属于耐久性混凝土;单方用水量≤175kg/m3的混凝土属高耐久性的混凝土。如前所述,混凝土的渗透性主要取决于水泥浆的渗透性能。在混凝土中,水泥浆不仅要填充骨料间的空隙,还要包裹骨料形成一定厚度的砂浆保护层,以切断混凝土的毛细孔管道,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所以混凝土的砂率要选择适当。有资料表明[9],抗渗性混凝土中砂的用量高于普通混凝土,一般砂率值应在35%~40%。灰砂比表达的是水泥砂浆的质量问题,灰砂比选择的好,就能制得密实度高,自防水能力好的混凝土,故灰砂比也应选择适当。一般灰砂比在1:2.0-1:2.5之间”。所以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砂率,以让混凝土有良好的抗渗性。2.2骨料级配通过选用好的骨料级配,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孔隙率,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工程师曹红萍在发表于《山西冶金》上的题为《提高防水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