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桥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北师大版)编号:班级:小组:姓名:设计人:郑睿备课组长:第四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有的放矢,事半功倍。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知道什么是回声。【重点难点】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并不都是唾手可得的。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探究过程,各种声现象的分析、解释。【课前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学法指导】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1、先通读课本P75-78,勾画出本节内容的基本知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人这样听到声音、声速及回音;再完成自主学习设计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重读教材或查询资料,解决问题。2、完成时间约为15分钟。【自主学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1、声音的产生(1)仔细看课本图4-2,分析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分别是哪一部位振动,并体会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2)结合“交流讨论”,请尝试回答鸟、蟋蟀和其它一些昆虫的发声现象。2、声音的传播(1)结合课本图4—4,查阅、收集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相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2)仔细观察水波的传播,体会课本图4-6中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声速写出声音在下列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5℃的空气:,水:,花岗岩:,铁:。【我的困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扎实的预习和对自主学习部分的完成,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探究与展示】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一、我们想知道:二、老师希望大家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学点一】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想办法,动手设计巧妙的实验,让身边的物体发出声,同时,调动我们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感官,观察或感受一下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点。你用了什么器材?它发声时有什么特点?要想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你是怎样做的?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结论:2、请你列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例子,并说明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学点二】声音的传播1、思考:课堂上老师没有紧贴在同学的耳朵上讲话,而同学们就能听到老师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靠传入同学耳中的。还有其它的哪些物质能传播声音?。2、实验探究:请用现有的器材或身边的东西做实验,证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或液体传播。①选什么器材?②怎么做?③结论:【学点三】人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的结构: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构成,2、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传播的快慢用来描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播最快,其次是,在中最慢。通常情况下,声速还跟介质的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m/s,物理意义。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还能继续谱写出伟大的作品来,就是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弦上,当他弹出一个音阶时,声音通过木棍、牙齿和颅骨直接传到他的内耳(耳蜗)。【学点四】回声声音不但可以传播,遇到障碍物时还会反射。两个声音相隔0.1s以上,人才能将两者区分开来。问:我们距离障碍物至少米远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设当时空气的温度为15℃)回想本节课所学内容,你学到了哪些?你还有什么疑问?【反馈训练】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课的收获吧!1、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这样的情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中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选填“大”或“小”)2、有一根长100米的注满水的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击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A、一次声B、二次声C、三次声D、四次声3、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若此时声速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