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两首》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学段: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学习目标1.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2.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3.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教学预备布置预习:(1)收集并了解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2)学唱《长征组歌》。教学过程模块一:学习目标老师出镜长征是一首恢弘的革命史诗。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由十个乐章组成,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学习本文,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PPT11、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2、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3、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PPT1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2、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3、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模块二:重温历史老师出镜课前我们让同学收集并了解红军四渡赤水的史实,现在请同学把自己了解到的相关历史做个简明的介绍。(同学介绍后,教师总结出示)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老师概括一下你们的发言,我们就能很清楚的感知这段历史的前因与后果。PPT2前因: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准备北渡长江,在川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29西渡赤水云南扎西,遇重兵围堵,放弃北渡。2月18日东渡赤水小部引温水,主力占桐梓、娄山关、遵义城,遵义地区作战,击溃和歼灭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人。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后遇敌南北夹击,再次西进。3月16日西渡赤水川南古蔺3月21日东渡赤水小部牵制,主力向南二渡乌江,将几十万敌军甩在江北后果:佯攻息烽,兵临贵阳,进军云南,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PPT2课件展示前因: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准备北渡长江,在川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29日西渡赤水一渡1935年2月18日东渡赤水二渡1935年3月16日西渡赤水三渡1935年3月21日东渡赤水四渡后果:佯攻息烽,兵临贵阳,进军云南,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模块三:诵读感知《四渡赤水出奇兵》老师出镜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该战役,毛泽东根据敌情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下面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本文,PPT3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节奏及其语音语调的变化,在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同学自由朗读2分钟)PPT3课件出示1、注意停顿2、注意节奏3、语音语调的变化4、在朗读中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同学们刚才的朗读很投入,下面老师也想通过朗读来展示我对这首歌的理解,大家在听的同时,不妨把你的朗读与老师的朗读做个比较,看看朗读时哪些处理是相同的,哪些处理是不同的。(教师范读1.5分钟,范读后同学讨论、比较并发言6分钟)(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发言很踊跃,对于该文朗读的处理也达成了这样一些共识,展示红军行军及处境艰难的句子应读得凝重缓慢,展现军民鱼水欢的句子该读得热烈欢快,而表现巧妙穿插迂回战斗的句子则应该读出红军的自豪,读出敌人的狼狈,而对“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要读出由衷的敬佩与赞叹。比较分析我们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大家对歌曲理解的过程,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请同学思考下面的问题。PPT4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2、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有何作用?PPT4课件出示思考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