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与技巧心理辅导工作的本质是一项人际思想的交流工作,其目的在于协助受辅导者排解心理困惑与烦恼,提高自助能力,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在学校环境下,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帮助受辅导学生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学会相处与沟通,克服障碍,为学生自决自主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帮助。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同感同感是感同身受的意思,即“对当事人内心世界的感受尤如亲身体验一样”,放下老师的主观态度,学会设身处地地以当事人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以深刻了学生的行为动机。它是整个辅导关系中最重要的成分,如果没有同感,则辅导过程会一无所成。(1)同感不等于同情。同感是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的反应周而是平等的,共鸣似的反应;而同情则是一种主位似的反应,包含了对学生处境的怜悯,因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似的反应。例如当一个人因遭不幸(同学、家长)来寻求辅导时,如果老师以“噢,你真不幸”或“你真可怜”这类的话语作答,则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不愿再说下去,反之老师以“噢,你一定很不好受”或“你一定感到很压抑”之类的话语作答,则会令该学生感到被理解,并愿意继续谈下去。(2)同感也不同于同意。其在于同感是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借此摸清他的思维方法,获取他的信任,建立有效的思想沟通,以最终帮助他面对和克服障碍,所以老师接纳的是学生本人,而不是他某些偏差与不良行为,简言之,同感力求认同学生的思维方法,但不求认可其行为。例如学生上课捣乱或打架斗殴的辅导。二、尊重尊重最直接的表示是接纳,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对于学生的问题表现出温暖的的关心,视学生为可信赖的人,与学生共同体验,促进其自我探究,接纳是整体的,不仅包括他的长处,而且包括他的短处。尊重意味着关怀、理解、接纳、同感,也意味着非指责、非嘲讽、非强加于人、非自以为是。渴望尊重与关注是人的本性,无论何种年龄的人,都渴望受尊重。如罗森塔尔效应(史格马利翁)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事实上,心理辅导就是表现与传达人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艺术,所以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不能胜任心理辅导的。三、真诚真诚即老师在受导学生面前不摆架子,不故作姿态,不以势压人,不自以为是。对于受导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与棘手的问题,老师能答多少就答多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不会因为维护老师的面子不懂装懂,或强加于人,这样会令受导学生望而生畏,不敢讲实话、讲真话,终而影响辅导顺利进展,辅导是人际心灵的沟通,老师要在短短几十分甚至几分钟内获得受导学生对自己的好感与信任,建立起思想沟通的基础,不表现出充分的真诚是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开端的。四、信任信任即老师必须尽量以正面、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人品及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让学生感到受尊敬,受爱护以及安全、温暖,这样可以强化受导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并由此激励学生以良好的表现来报答教师的信任,现实中师生不信任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影响社会根基。五、鼓励勤加鼓励是使学生行为转变的另一关键因素,心理学专家普遍认为:鼓励比惩罚更能使人转变。这一原则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转变的行为予以及时肯定与支持。心理学认为,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自尊自爱的根本,人具有受与被爱两种本能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则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寡欢、自暴自弃等情绪反应。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对于学习落实和行为偏差的受导学生,他们身临困境、受人鄙视,缺乏自信心,也易对周围人产生敌意,此时此刻老师如能对他多加关注,勤加鼓励,则可使他们备受鼓舞,改变对自我的认识。如罗森塔尔效应(史格马利翁)就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六、耐心教学需要耐心,心理辅导更需要,前者表现为诲人不倦,后者则表现为对人信心不变,即对受导学生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我的信心不变,是对一个人的自我向善与转变能力的绝对尊重与信任,要对学生自我转变中的反复变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指望学生可以一下子转变过来。七、行动一个人的行为转变主观认识是先导,客观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