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1、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时代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教学步骤]一.导入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百姓支持)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孟子,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所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音:粟夫畔寡2、学生自由读、齐读。3、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自学课文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4.师生共同翻译全文,强调当堂掌握。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6.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7、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总结】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