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设计思路本诗为略读篇目。可指导学生收集关于知青的资料,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那个特殊时期的青年人的热情与信仰、矛盾与无奈。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理解本诗超越常规的表达习惯,以及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达瞬间感情的写作技巧。教学目标1.结合历史资料诵读诗歌,领悟诗人在特殊年代所具有的特殊情怀。2.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教学重难点:揣摩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超越常规的表达技巧。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红的字注音。骤(zhòu)棂(líng)2.形近字┏缀(zhuì)点缀┏缓(huǎn)缓慢┏扯(chě)拉扯┣掇(duō)拾掇┃┃┗辍(chuò)辍学┗援(yuán)援助┗址(zhǐ)地址3.多音字┏(bēng)绷紧┏(juǎn)卷袖子绷┫(běng)绷脸卷┫┗(bèng)绷硬┗(juàn)试卷4.解释词语【剧烈】猛烈。【骤然】突然、忽然。【窗棂】窗格子。【告别】离别、分手。【声浪】指许多人呼喊的声音。5.文体知识填空(1)《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___________,自____________。(2)本诗描写的是20世纪______________年代知识青年______________的一段特殊历史。(3)我的心________一阵疼痛,一定是___________的针线__________。【参考答案】(1)食指《诗探索金库.食指卷》(2)六七十上山下乡(3)骤然妈妈缀扣子穿透了心胸二、课文学习1.作者介绍【明确】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曾一度寄住精神病院。著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2、题目解说【明确】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当时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3、1968年12月20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明确】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这也是一代知青当年共同的心理感受吧!4、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的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明确】因为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他不愿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痛苦。(3)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跟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在这里“妈妈”和“北京”已不是表层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政府了。(4)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