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背诵课文、翻译课文。4、理清思路,理解全文,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5、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理清思路,理解全文,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4、学习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背诵课文、翻译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有哪些?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wánkù)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口技》二、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种类及特点。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背诵课文、翻译课文。作者简介: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序,文体名。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本文是一篇赠序,古代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三、出示自学指导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内容1.听读课文,积累字词。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四、互动交流一:借助文下的注解,试着用通顺的语句,疏通课文,掌握虚实词的含义,并翻译课文。(具体加点字解释和翻译见课件)五、互动交流二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困难:观书之难、叩问之难、行路之难、生活之难)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3、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用原句回答)(“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4、请同学们概括每一段的意思?(第1段:讲述自己求学之难和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勤奋、用心之专。第2段:讲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从与自己的对比中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六、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第1段:讲述自己求学之难和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勤奋、用心之专。第2段:讲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从与自己的对比中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中心思想: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七、当堂训练见课件八、布置作业和预习作业1、解释字词。2、背诵课文,翻译句子。3、完成《活力课堂》第一课时的内容。九、教学后记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