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如实词:名、斯、鸿、馨、调、丝竹、案牍、蕃、独、濯、植、亵、鲜等,特殊用法“乱耳、劳形”等,虚词“之”等。2、掌握三个特殊句子形式:(1)何陋之有?(2)菊,花之隐逸者也。(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5、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对比、衬托的写法。6、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的评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修改意见第一课时一、出示第一篇短文题目《陋室铭》,解释陋室(简陋的居室)。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流畅。▲要注意的几个字:馨、调、牍。▲要注意的几个句子:(1)谈笑∕有∕鸿儒。(2)无∕丝竹之乱耳。▲学生自读后进行抽查。三、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文意,质疑解疑。▲要注意“教学目标”中所列的几个实词。▲要注意“教学目标”中所列的特殊句子之一。▲要注意几个难句的翻译:(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主问题一:作者笔下的陋室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讨论回答,引导达成以下共识:1、环境方面的。2、往来人物方面的。3、日常生活方面的。▲要注意“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这两个句子。▲小结一:在作者眼里,陋室陋吗?(孔子云:何陋之有?)▲小结二:在作者看来,室之陋与不陋,关键在于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小结三:作者写陋室的目的是什么?1、介绍作者及其与陋室的故事。2、关于“铭”。五、主问题二:作者写陋室,明志向,短文开头的山、水、仙、龙以及末尾的诸葛、子云有什么作用?六、作业:背诵《陋室铭》第二课时一、揭示第二篇短文题目《爱莲说》,简介作者(注意:谥号)。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流畅。▲要注意的几个字:蕃、淤、濯、涟、亵、逸、鲜(有闻)。▲要注意的几个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读后进行抽查。三、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文意,质疑解疑。▲要注意“教学目标”中所列的几个实词。▲要注意下面的几个句子:(1)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2)菊,花之隐逸者也。(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四、主问题一:作者说爱莲,他爱莲的什么?▲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理解莲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莲=君子。(莲,花之君子者也。)五、主问题二:作者绘莲、赞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对比与衬托。▲对世风的感叹。六、作业:背诵《爱莲说》。▲附录一:关于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附录二:刘禹锡的陋室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唐时规定,他应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