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的这一写法的好处。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2.难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和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准备《爱情是什么》音乐,并纳入多媒体课件。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调集各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致女儿的信”内容共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四十五分钟完成。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责任。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歌曲《爱情是什么》,教师导入,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翻腾过好多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教师板书课题)(说明: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氛围与课文的内容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界,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第二环节:出示目标,整体感知:1.出示教学目标。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先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东西?前两次他的反映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的表现是又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2)作者认为的爱情又是什么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必须速记并能够复述,以明确学习任务。带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作点拨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第三环节:研读赏析,探究质疑:1.作为著名教育家的苏霍林姆斯基,再给十四岁的女儿写这封信时,用语通俗易懂,但又有许多的语句充满了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请你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2.作者为什么把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放在一起解释爱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可不可去掉其中一个?3.作者为什么用一个童话故事给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讲述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做到突出重点、解除难点,消除难点、把握特点,授学生以知识,同时在课文的讲述中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习思路、练习的方式,使之奠定基本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第四环节:拓展延伸: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现在部分中学生存在的早恋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明:这一环节,是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指导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实践、练习进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进一步认识到爱情这种感情,是需要慎重对待的。)第五环节:梳理小结:1.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2.只有人才能爱,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这份爱。(说明:梳理小结主要是引导学生紧扣板书提纲,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感,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分析能力。)1.把读一读,释一释写两遍。(p48页)2.以“善待自己的感情”为题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六:教学反思(一)“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