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囚绿记》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自读,感知文章的内容;选读,感受作者的情感;研读,领会作品内涵。二、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作者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三、教学目标1.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2.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3.品味含蓄优美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四、重难点1.体会本文的精巧构思。2.品析含蓄优美的语言。3.感受作者真挚的感情。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李白说“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说“主人山门绿”,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宗璞说“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你能说说对绿的感受吗?2.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陆蠡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作家。他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然而他本人却是副傻傻的书生相。抗战期间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灾。然而陆蠡并没有幸运感,而是深深为自己不在场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人家正愁没处找你呢,自己倒送上门来了,结果是明摆着的:咔嚓一声,投进监狱了!此后他便作为犯人被无休止地提审。这时陆蠡似乎还未醒悟,依然是那副倔骨和“傻”相,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他便吐血而死。据说他惟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二)初读(1)读准字音。(2)了解内容。(3)把握情感。(三)正音陆蠡(lí)涸(hé)辙淅沥(xīlì)猗(yī)郁蕈(xùn)菌揠(yà)苗助长(四)研读1文章题为“囚绿”,哪个同学知道“囚”这个字的含义?可以借助于字形来表述。明确:“囚”的意思:将人关押起来。2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呢?明确:作者囚禁一绺青藤的事。3讨论一下文章的哪些内容叙述了“囚绿”这件事?明确:第8—11段。4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文字,其他同学听完之后可就这一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示例:(1)“囚绿”的意图最初是缘于“我”自私的念头:“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2)“囚绿”的起初“我”是满腹的“喜悦”:“我”看到“绿的枝条”“伸长”“攀缘”“舒放”,误以为“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3)后来“我”察觉到那“绿”根本不为“我”的那份情所打动,而是固执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朝着窗外的方向”,便觉得“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很是“不快”。(4)最后写“我”看到那绿,“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虽然为它的“病损”而“可怜”,可因为“恼怒”它的固执,仍旧没有放走它。5显然,作者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也彰显出他自己极为鲜明的心理历程,说说这历程历经了哪些驿站。明确:喜悦、不快、恼怒,以及后文的祝福。6作者描写“绿”被幽囚之后的生态,以及自己的心态,其用意是什么?明确:展现青藤形象,突出青藤的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个性特点;而叙述自己的心态,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青藤的不屈与执著。7作者的居室条件并不尽如人意,这个部分有一个词,就概括地说明了这一点。看看谁能最先找到这个词。明确:简陋。8其实,当初作者之所以选定这样简陋的居室,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文章的哪些部分表述了这理由。明确:第1—7段。9请同学浏览文章的第一部分,然后说说这部分文字所叙写的内容。示例:(1)叙述了居室条件的不如人意;(2)叙述了选择这一房间居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