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3、感悟作者面对逆境时的人生态度。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思乡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了美好的祝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个介绍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三、背景介绍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短话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年时期遭受了一次诬陷,被捕入狱,流放到黄州,在黄州他也做官,但这个官不能随意外出,不能审批公文。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四、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3、感悟作者面对逆境时的人生态度。五、初读课文,读通语句1、自由读,读准字音和节奏2、听范读,听准字音和节奏3、教师强调:1)字词遂(suì)寝(qǐn)相与(yǔ)藻荇(zǎoxìng)2)划分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找个别同学读,注意字音和节奏5、齐读六、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小组之间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划下来,我们一起来解答。1、解释红色的字词:月色入户念无与乐者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2、翻译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七、品读课文,探究心境以前后桌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之后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点拨明确1、试将课文由一段变成三段。明确:根据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把文章分为三段。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明确:根本原因: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直接原因:月色很美,想去赏月。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把月色比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比喻成藻荇交横,用了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的特点。这个句子每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他没有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4、具体说说作者最后一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明确: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这里的“闲人”的意思绝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是他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心境的流露。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