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怀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的样貌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四十二岁,天宝元年,被唐玄宗征聘到长安,供奉翰林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简历安史之乱后,投在李璘帐下,李璘被唐肃宗消灭后,李白被判永远流放,后遇赦不了了之。唐肃宗宝应元年,死于安徽当涂。李白的简历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李白的理想蜀道难李白李白(701~762),字,号。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其祖先在汉代时是防守边疆的将领,有些学者以此句认为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代,李白生前也确实承认其远祖是李广。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太白青莲居士李广的儿子是李敢,李敢的儿子是李陵;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李隆基(685-762)唐肃宗(756~762)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杜诗中一样重要。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有“”之称(贺知章),又号“”,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并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小李杜”:。诗仙谪仙人李杜杜甫李商隐与杜牧李杜文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