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时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知道地轴、南极点和北极点的位置。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通过与其他参照物对比,知道并能够描述出地球的大小。3.利用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2.知道地轴、南北极点在地球仪上的位置。1.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的数据。2.观察并使用地球仪。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比如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代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图2:“太阳和月亮”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第二组讲述太阳和月亮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并把他们作为参照物,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除此之外,他们还从生活中找到了一些例证,证明自己的推测,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学生讲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学...